论文发表/paper

民族文学研究 | 宋玉:变动时势中的“民”、“英雄”与国家建设 ——从《王同春开发河套记》重探顾颉刚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
日期:2024-07-10 21:13来源: 作者:

王同春是一个民族伟人,贫民靠了他养活了多少万,国家靠了他设立了三个县。然而他的事业是及身而失败了,他的名誉除了绥远一带之外是湮没了。如果我们再不替他表章,岂不是证明中国太没有人了!所以我诚挚地恳求:凡是有人知道他的事实的,对于这篇文字,请给以严格的纠正,或给以大量的补充,使得它可以逐年改作,由我的手里写成功一部这位失败英雄的传纪。1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自开辟了无数新路,作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数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这样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许多部详细传记的。2


对比以上两段引文或可发现,顾文对于胡文不仅有着遣词造句层面的参照、化用,也暗含价值立场的趋近。胡适在其序文中痛诋“多忌讳”、袭用“古文义法的烂套”的中国传统传记,他力倡新型“传记文学”写作,提出不溢美亦不隐恶、把家传当作信实史料等原则,进而希望以新式传记推动现代中国形成“崇拜伟大人物的风气”,3这些理念不同程度地体现在顾颉刚的王同春系列写作中。在很大程度上,《王同春》之所以呈现兼顾文、史的体裁特性,也得益于以“伟人”、精英为核心的“传记文学”观的引入。引文包含的另一要点,乃是胡适赋予张謇的“失败英雄”徽号被顾氏径自转赠于王同春。作为清末民初立宪派领袖、“官商合办”与“实业救国”的主力推手,张謇可谓汇集了“官”“绅”“商”等多种身份于一身,这些看似静态的标签背后,隐现着近代中国士绅权力以“争民权”及实行地方自治为起点、从“民间”或地方扩张至全局政治的历史波动。张謇和王同春地位相差悬殊,却代表了旧式官绅、乡贤在近现代中国转型历程中的两种蜕变形态,“失败英雄”称号将分处中心与边缘的二人衔接、统合在这一共同“时势”之下,而其中也寄寓了顾颉刚本人对于当前国家建设应接续“官民合作”议程的期望。


1 顾颉刚:《王同春开发河套记》,《顾颉刚全集》第36册,第344页。

2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吴淞月刊》第4期,1930年1月。着重号系引用者标出。

3 同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