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paper

民族文学研究 | 宋玉:变动时势中的“民”、“英雄”与国家建设 ——从《王同春开发河套记》重探顾颉刚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
日期:2024-07-10 21:13来源: 作者:


摘要:顾颉刚完成于1935年初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兼采民间传说与新体传记文学之长,通过讲述清季民初河套移民首领王同春的跌宕生平,力图彰显“民”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写作、增订此文相同步,顾氏围绕汉蒙交往的历史与现况展开思考,并开始涉入河套“官民合作”的移垦实践,这为他倡言“中华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体现了顾颉刚“民间”思想形构的多重面向与内在张力,也为深度理解其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提供了路径。

关键词:顾颉刚;《王同春开发河套记》;民;国家建设;民族团结


1934年夏,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顾颉刚,应平绥铁路管理局之邀约,与吴文藻、冰心、郑振铎、雷洁琼等同事组成旅行团,搭乘专车沿平绥线做了两次实地考察。一行人途中与察哈尔、山西、绥远等省军政界人士应酬时,多次听后者谈及清季民初“开发河套的民族英雄王同春氏”1,其种种传奇事迹引起顾颉刚的极大兴趣,在两次旅程的间歇期,他根据耳食材料速成了一篇八百字人物特写《民族英雄王同春》,发表于《中国新报》2。平绥路旅行结束后,顾氏依靠吴文藻等友人之助,获得若干有王同春记载的重要文献材料,再结合先前考察所得,他在1934年12月底写出一稿《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以下简称为“《王同春》”),全文约四千字,刊载于顾参编的《大公报·史地周刊》3。仅过了一个月,顾又参酌张星烺、赵泉澄等学生最新供应的资料,将《王同春》扩充至“凡本文七千言,连附录一万二千言”4的规模,在《禹贡》半月刊揭载。5王同春的故事至此定稿,但仍感意犹未尽的顾颉刚继续向舆论界征求修订意见和相关素材。1935年9月,社会学家巫宝三、河北省教育厅职员曲直生分别给顾颉刚送来王同春第五子王喆所撰《王同春先生轶记》的两个版本,顾为之做了一篇简短的介绍文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专以王同春为题属文,而他所领导的禹贡学会也从其时起愈益频繁、深入地参与到绥、晋地方开发活动中来。


1 冰心:《平绥沿线旅行纪》,《新编冰心文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公司,2008年,第437页。

2 1934年8月5日的顾颉刚日记中,有着“为《中国新报》作《民族英雄王同春》八百言”的记录,参见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20页。顾颉刚之女顾潮称该文已佚,笔者亦未能寻到1930年代出版的《中国新报》,不排除此系顾颉刚笔误的可能性。参见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49页。

3 顾颉刚:《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大公报》1934年12月28日。

4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卷三,第301页。

5 顾颉刚:《王同春开发河套记(改稿)》,《禹贡》第2卷第12期,1935年2月16日。定本《王同春》亦作为“平绥铁路旅行读物”丛书第二种,于1935年2月初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