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岭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2023年10月28日-29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承办、北京大学国家法治战略研究院协办的第十二届“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年会”研讨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新疆大学、深圳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2023年10月14日-15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联合主办,重庆大学经学研究中心承办,《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协办的第一届“经学与哲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A区成功举办。
新闻 | 重庆大学通识核心课程《文明经典》教材出版
《理论的边际: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美学探思》
《科幻导论》
《古音三书》
《推何演董:董仲舒〈春秋〉学研究》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原刊《安徽史学》2023年第5期。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与诋孔。实际上,《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深深地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争论纠结在一起。文化观的差异导致它的学术反响也呈现出复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声音,不仅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差异性,更凸显了著作的生命力。
原刊《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以战国策派闻名的林同济,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撰写了有关东北问题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他认为,文明与地缘对应两个层次的“天下”,一个是等于中原汉地的“天下本部”,一个则囊括了作为“天下边陲”的夷狄之地,两种“天下”的张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东北是中原与北狄和东夷三角关系的交汇处,中原开拓北疆的主导原则就是联合“汉化”程度更高的东夷对抗北狄,即“以夷制狄”。清朝沿用中原与东夷合作的策略,确立了满、汉、蒙、回、藏的基本统治格局。林同济自觉身处“新战国时代”,广泛征引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秉持“汉化论”的同时超越长城视野,充分肯定边疆民族和清朝在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中的贡献,同时又规避了一些研究者过分突出边疆特性的偏差,有助于理解今日中国的形成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原刊《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寻求单纯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的研究具有一种伦理旨归,即通过阐释天体运行现象、万物生灭变化,以及人类痛苦和欲望的界限,消除人们对天体、诸神、死亡、病痛、以及欲望的疑惧,摒除心灵忧扰以获得基于快乐感觉的幸福。伊壁鸠鲁在构建其自然学说时,一定程度上洞见了自然研究者自身及其知识的限度。他因而重视记诵而非探究;在确立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根本和唯一的原则后,在天象学领域主张多因解释,并据此确立诸神退隐的新宇宙图景,构筑消除一切心灵忧惧的内在堡垒;他建立学园共同体,提倡“过隐秘生活”以应对外部忧扰,并以此作为实现伦理旨归的外在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