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航菜单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联系信息
党建工作
新闻公告
党风廉政
制度建设
工会工作
组织架构
师资队伍
全体教师
教授
研究员
兼职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招聘信息
系所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经略研究院
共和国研究中心
古典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长江流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文明经典
招生信息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活动
升学就业
博雅书院
校友工作
校友名册
校友风采
回忆母校
服务中心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场地预约
数据中心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Research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招生信息
场地预约
数据资料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论文发表
/
paper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重要成果
>
论文发表
>
著作出版
论文发表
研究报告
03
2025/04
开放时代 | 李放春:“知识分子”一词源流新考
原刊《开放时代》2025年第1期。“知识分子”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研究成为热潮,布尔什维主义迅速传播。汉语“知识分子”一词在这个“俄潮东渐”的过程中应运而生。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这个新名词先后在《新青年》《共产党》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左翼报刊上出现。1927年前,“知识分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使用的术语。直到大革命后,“知识分子”一词才得到广泛流传,并在诸种政治力量角逐的过程中呈现出语义的分野。这一新的认同范畴潜在承续着古典意义的儒家“匹夫”情怀,从而构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合力。本文在新的史料基础上对“知识分子”一词的词源及其语义流变做了细密考证和梳理,以期为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奠定扎实可靠的语词史基础。
02
2025/0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绪波:从成人之志到成人之德:冠礼与先秦儒家“成人”观
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士冠礼“三加”,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冠,三加爵弁冠。皮弁冠尊于缁布冠,爵弁冠又尊于皮弁冠,故曰“三加弥尊”。“三加”是冠礼中的重要内容,“三加”之冠服及仪式中所体现出的“成人之志”与“成人之德”则是冠礼意义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观念的核心内容。“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是言三冠中包含着“成人之志”。缁布冠,太古之冠,具有“尚质重古”之义;皮弁冠,三皇时所造,君臣同服,具有“三王...
01
2025/04
文艺研究 | 石绘:如何画出时间——论德勒兹的绘画理论
原刊《文艺研究》2025年第1期。“如何画出时间”是德勒兹在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尽管这位 法国哲学家对绘画和时间之间关系的论述仅有只言片语,但若对照这些文本与他对普鲁斯特和康德的解读 便可发现:画家必须通过运用感官的“非逻各斯”关系打破图解性和叙述性的俗套图像,将依附于运动的 时间解放出来,并从绘画的“灾变”中创造新的形象。从这个新的形象中涌现的是一种叠合的时间,它包 含着现实世界展开的全部潜能,世界的诞生和时间的开端。艺术由于可以表达这种原初时间而成为哲学必 须师法的对象。
21
2024/12
文学评论 | 金浪:捍卫诗歌的抒情本质——抗战时期黄药眠诗论的对话语境与问题开展
原刊《文学评论》2024年第6期。黄药眠诗论集《论诗》并非凭空虚设,而是在抗战大后方诗歌“感情与形象”论争语境下出场的。捍卫诗歌的抒情本质,便是他针对“抒情的放逐”与“诗的形象化”这对口号推出的诗论方向。在对诗歌象征主义手法进行批评的基础上,黄药眠指出形象化口号背后是形式主义诗论观作祟,而经由对感情与形象关系的思考,他提出了“感情是形象的母亲”的命题,并通过引入美学视野进一步阐明了形象诞生于诗人与世界搏斗中产生的紧张情愫的诗学机制。这一从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出发对诗歌抒情本质的捍卫及其对感情与形象关系的理论重构,不仅提供了区别于穆旦“新的抒情”道路的方案,也为其后续的文艺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17
2024/12
学术研究 | 斯维:何谓“哀”的戏剧——悲剧概念东渐之初的跨文化理解
原刊《学术研究》2024年第10期。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情,而更蕴含欢喜、高兴乃至勇壮的积极价值,由此实现对悲剧概念兼具积极和消极意味的跨文化理解。这种理解契合悲剧概念的核心问题,即不幸的苦难如何最终达到幸福的快感,而悲剧的根本目的正是如此。虽然悲剧概念在幕末语境下转向片面强调消极意味,但是其中企图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立场却一脉相承。因此,立足悲剧概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保持理论的警觉,对悲剧概念进行批判性和历史性考察。
05
2024/12
文艺理论与批评 | 李晨:草原的辩证法与“文明发言人”的困境——重读《黑骏马》
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5期。《黑骏马》是张承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的经典篇章。但不无遗憾的是,学界却始终未出现与研究对象高度契合的经典化历史评价。之所以如此,在于文本的曲折回还当中仍潜藏着未被充分解析的谜题。这个谜题就在古歌《钢嘎·哈拉》中,在其终句所唱的“不是”中,在发现肯定性的“是”与否定性的“不是”所结构的开放性辩证过程中。讨论古歌如何以以内核的方式介入文本的整体,可以揭开爱情悲剧这一表层叙事之下的思想主旨,并可进一步阐释《黑骏马》及张承志后续创作中所呈现的文明交界处的思想矛盾。
28
2024/11
文艺理论研究 | 金浪:从“壮美”拯救文人画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 。在延续陈师曾 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 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 。尽管同样服 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 的拥趸 。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 以凸显。
20
2024/11
社会学研究 | 李放春:从等级到阶级:瞿秋白论士绅及其近代历史流变
原刊《社会学研究》2024年第5期。自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时期,瞿秋白持续关注中国社会中“士的阶级”问题,并开创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方法对士绅这一群体及其演变加以历史的剖析。除阶级分析外,他还率先尝试采用“阀(阅)”(亦即等级)这一社会学概念工具来把握士绅的身份特性。随着对农民运动与土地问题的关注,瞿秋白进而初步勾勒了士绅从“贵族士绅”向“地主士绅”演变的近代历史图景。瞿秋白关于中国士绅的探究是中国社会学史上不容忽视的知识遗产。
02
2024/11
文艺研究 | 张振:通往新文明的审美路径——“五四”前后蔡元培“创造”概念的思想-历史意涵
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7期。作为蔡元培提出的重要审美概念,“创造”关联着他对近代科学的负面后果的检讨,即瓦解人自由的创造性。“创造”概念强调美术的价值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达主体的理想,美育也应以一种非机械模仿的方式培养人的生机和能动性。此外,蔡元培吸收罗素的“占有冲动”与“创造冲动”概念,将“占有”与科学、知识、功利相联系,将“创造”与美术、情感、无私相关联,以后者匡正前者,这成为他思考中超越欧洲帝国主义及战争逻辑的依凭。美术、美育的创造潜能既指向对人的精神与情感世界之生机活力的陶铸,也指向对功利性占有的超克和对互助式人道主义理想的追求。在“五四”语境中,蔡元培为新文明再造提出了一条深刻的审美路径。
29
2024/10
学术研究 | 邝其立:朱子读书法及其问题
以上文章原载于《学术研究》2024年第8期。与同时代理学家进行横向对比,朱子的尊经意识尤为突出,并特为标举读书法之重要。若置于纵向的经学史脉络中,则会凸显朱子解经的两个要旨:以集中呈现其读书法的《论语集注》为中心,通过与东汉郑玄《论语注》比照,可见朱子的关注点从圣人之法向圣人之心的变化;若与梁朝皇侃《论语义疏》进行对比,则有“意在言外”与“理在言中”的不同预设。这种旨在揣摩圣心与抽绎义理的读书法,却内含招致圣人与经典位格渐降的倾向:揣摩圣心的读书方法,隐含着圣人可学的前提,这便撤销了圣凡之间不可逾越的隔阂;“理在言中”的预设,则很容易让自家领会的义理成为据以解经的前见,从而让诠释的实质从“我注经”变成“经注我”。朱子解经,旨在重构经典的意义,于是而有全新的读书法。但“事与愿违”的后果,揭示出解经之两难:经学诠释蕴涵澄清与建构双重目标,但二者之间具有张力,时或顾此失彼、无法兼通。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