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钱锋 闫洪菁:从毒品输出看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突破和“东亚新秩序”的构建 ———基于20 世纪30年代国联鸦片档案资料的研究
-
原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近代日本是继英国之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鸦片侵略中国最甚的国家。 对华毒品贸易表面上是一场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冲突,而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则是日本与华盛顿体系间的冲突。 一战后,为约束日本独霸东亚的行为,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建立起了华盛顿体系。 但奉行侵略扩张“大陆政策”的日本,则要谋求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东亚新序”。 在此过程中,日本选择了成瘾性强、利润高的对华毒品贸易为突破口,从中掠夺了大量财富,以充实所需资金。 日本为规避国际舆论的谴责和攫取利益以实现侵略扩张的国家追求,采取了禁毒与纵毒的两面性应对策略。 日本毒化中国的行为是对华盛顿体系的挑战,但在国联鸦片顾问委员会上,美国和英国采取了和对待九一八事变同样的绥靖政策,致使日本在对华毒品贸易上变本加厉,并最终通过设置“兴亚院”以统筹鸦片贸易,选择退出国联鸦片常设委员会,以巨额毒品利润助力构建“东亚新秩序”。
-
- 中山大学学报 | 董成龙:形式化、形式主义与中国历史的政治哲学论纲
-
原刊《中山大学学报》2025年第2期。政治哲学不是与政治史无涉的理论言说,而是可以提供重审历史变迁的重要视点,形式化、形式主义与再形式化就是理解中国历史的一种政治哲学进路。形式化是要为活泼泼的质料赋形,将政治凝成为固 定的制度与仪式,但其完成也意味着“流于形式”的形式主义的开始,形式被视作一个可以在内容空洞的情况 下继续发挥作用的独立存在。要使政治保持活力,就需要“再形式化”,这是中国历史保持生机活力的内在机 理,也可以为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危机及其对应的变革诉求提供可能的参考视点。
-
- 文艺研究 | 方维规:振叶寻根辨形象——文学形象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
原刊《文艺研究》2025年第2期。比较文学形象学进入中国已有三十余年,但从比较文学专业教科书、导论性著述以及相关论文对形象学的论述来看,中国学者对一些关键的历史事实还不够了解。为正本清源,须对形象研究亦即形象学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厘清其来龙去脉。外来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化”是不少人的追求,但在这之前,需要先弄清被“本土化”之物的本来面目。故此,有必要通过追溯文学形象学的历史发展、围绕重要人物和学派来讨论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实践,以扬榷其概念、视角与方法之要端。
-
- 开放时代 | 李放春:“知识分子”一词源流新考
-
原刊《开放时代》2025年第1期。“知识分子”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十月革命后,俄罗斯研究成为热潮,布尔什维主义迅速传播。汉语“知识分子”一词在这个“俄潮东渐”的过程中应运而生。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这个新名词先后在《新青年》《共产党》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左翼报刊上出现。1927年前,“知识分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使用的术语。直到大革命后,“知识分子”一词才得到广泛流传,并在诸种政治力量角逐的过程中呈现出语义的分野。这一新的认同范畴潜在承续着古典意义的儒家“匹夫”情怀,从而构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合力。本文在新的史料基础上对“知识分子”一词的词源及其语义流变做了细密考证和梳理,以期为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奠定扎实可靠的语词史基础。
-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陈绪波:从成人之志到成人之德:冠礼与先秦儒家“成人”观
-
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士冠礼“三加”,始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冠,三加爵弁冠。皮弁冠尊于缁布冠,爵弁冠又尊于皮弁冠,故曰“三加弥尊”。“三加”是冠礼中的重要内容,“三加”之冠服及仪式中所体现出的“成人之志”与“成人之德”则是冠礼意义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观念的核心内容。“三加弥尊,谕其志也”,是言三冠中包含着“成人之志”。缁布冠,太古之冠,具有“尚质重古”之义;皮弁冠,三皇时所造,君臣同服,具有“三王...
-
- 文艺研究 | 石绘:如何画出时间——论德勒兹的绘画理论
-
原刊《文艺研究》2025年第1期。“如何画出时间”是德勒兹在 《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 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尽管这位 法国哲学家对绘画和时间之间关系的论述仅有只言片语,但若对照这些文本与他对普鲁斯特和康德的解读 便可发现:画家必须通过运用感官的“非逻各斯”关系打破图解性和叙述性的俗套图像,将依附于运动的 时间解放出来,并从绘画的“灾变”中创造新的形象。从这个新的形象中涌现的是一种叠合的时间,它包 含着现实世界展开的全部潜能,世界的诞生和时间的开端。艺术由于可以表达这种原初时间而成为哲学必 须师法的对象。
-
- 文学评论 | 金浪:捍卫诗歌的抒情本质——抗战时期黄药眠诗论的对话语境与问题开展
-
原刊《文学评论》2024年第6期。黄药眠诗论集《论诗》并非凭空虚设,而是在抗战大后方诗歌“感情与形象”论争语境下出场的。捍卫诗歌的抒情本质,便是他针对“抒情的放逐”与“诗的形象化”这对口号推出的诗论方向。在对诗歌象征主义手法进行批评的基础上,黄药眠指出形象化口号背后是形式主义诗论观作祟,而经由对感情与形象关系的思考,他提出了“感情是形象的母亲”的命题,并通过引入美学视野进一步阐明了形象诞生于诗人与世界搏斗中产生的紧张情愫的诗学机制。这一从马克思主义文论观点出发对诗歌抒情本质的捍卫及其对感情与形象关系的理论重构,不仅提供了区别于穆旦“新的抒情”道路的方案,也为其后续的文艺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
-
- 学术研究 | 斯维:何谓“哀”的戏剧——悲剧概念东渐之初的跨文化理解
-
原刊《学术研究》2024年第10期。尽管从学理上讲悲剧概念排斥释义尤其是跨文化理解,然而在其东渐之初,芝兰堂学者创造性地把它理解为“哀”的戏剧,激活了东西方文化关键词“哀”与“悲剧”的美学联系。他们当初使用的“哀”,不限于表达不幸、悲惨以及由此引起的怜悯之情,而更蕴含欢喜、高兴乃至勇壮的积极价值,由此实现对悲剧概念兼具积极和消极意味的跨文化理解。这种理解契合悲剧概念的核心问题,即不幸的苦难如何最终达到幸福的快感,而悲剧的根本目的正是如此。虽然悲剧概念在幕末语境下转向片面强调消极意味,但是其中企图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立场却一脉相承。因此,立足悲剧概念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保持理论的警觉,对悲剧概念进行批判性和历史性考察。
-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李晨:草原的辩证法与“文明发言人”的困境——重读《黑骏马》
-
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5期。《黑骏马》是张承志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文学的经典篇章。但不无遗憾的是,学界却始终未出现与研究对象高度契合的经典化历史评价。之所以如此,在于文本的曲折回还当中仍潜藏着未被充分解析的谜题。这个谜题就在古歌《钢嘎·哈拉》中,在其终句所唱的“不是”中,在发现肯定性的“是”与否定性的“不是”所结构的开放性辩证过程中。讨论古歌如何以以内核的方式介入文本的整体,可以揭开爱情悲剧这一表层叙事之下的思想主旨,并可进一步阐释《黑骏马》及张承志后续创作中所呈现的文明交界处的思想矛盾。
-
- 文艺理论研究 | 金浪:从“壮美”拯救文人画
-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作为批评家李长之旁涉绘画批评的作品,虽独具特色,也饱受争议 。在延续陈师曾 为文人画辩护思路的基础上,李长之另辟蹊径地引入了他称之为“体系的——哲学的”方法论视野,不仅提出从主观、对 象、用具三方面对中国画论加以考察的体系性框架,更推出了以“壮美”范畴来阐发中国画特质的美学进路 。尽管同样服 膺于康德美学,但与王国维隐然意识到中西绘画差异并以“古雅”范畴对之加以补充不同,李长之更坚定地成为康德美学 的拥趸 。对“天才”与“笔墨”的缝合,在努力将中国画论纳入西方美学解释范式的同时,也使得这一方法背后的问题得 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