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航菜单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联系信息
党建工作
新闻公告
党风廉政
制度建设
工会工作
组织架构
师资队伍
全体教师
教授
研究员
兼职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招聘信息
系所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经略研究院
共和国研究中心
古典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长江流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文明经典
招生信息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活动
升学就业
博雅书院
校友工作
校友名册
校友风采
回忆母校
服务中心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场地预约
数据中心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Research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招生信息
场地预约
数据资料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论文发表
/
paper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重要成果
>
论文发表
>
著作出版
论文发表
研究报告
08
2024/06
文艺理论研究 | 李广益:非洲、第三世界、全球南方——再论“科幻现实主义”的可能面向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5期。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创作观,“科幻现实主义”并不必然束缚科幻文学的想象力。相反,如果现实主义这一人类文学的深厚传统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形式充分滋育科幻文类,足以使之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有利于科幻文学和文化施展的时代,有效地支撑人们对现实世界支配法则的探索和自我表达、自我伸张的需要。在这方面,乘“非洲未来主义”之东风而兴起的非洲科幻小说,以其独特路径,承继了非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对总体性的批判探寻,值得当代中国科幻文学借鉴。对于后者来说,非洲科幻小说深入地方性知识、想象、实践脉络汲取养分的做法可堪取法,更重要的是构成了一个通向未来的启示:在第三世界的历史记忆、全球南方的共同现实、“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与非洲适足互为经验和想象之泉源,而这正是中国科幻文学和文化解放想象力、发挥创造力、直面总体性、憧憬新世界的重大机遇。
02
2024/06
文艺争鸣 | 金浪:“诗”与“历史”的和解 ——从《诗论》文本变化看朱光潜美学的战时“转进”
原刊《文艺争鸣》2024年第2期。《诗论》是美学家朱光潜最为珍视的著作,在晚年为三联版《诗论》所写后记中,他曾这样回顾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从构思、写作、修改、出版到再版,《诗论》的确经历了漫长岁月:早在欧洲留学后期,朱光潜就已写出了《诗论》初稿,先是在朋友中传阅,1933年他归国谋求北京大学教职,便是以此稿作为“资历的证件”,此后《诗论》又经历了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作为授课的讲义反复修改,直到1943年6月,才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正式印行,是为《诗论》的第一个版本,亦被称作“抗战版”。1948年3月,朱光潜又将《诗论》收入其主编的“正中文学丛书”,由正中书局再版,是为“增订版”。在维持“抗战版”规模的基础上,“增订版”中又补入了《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和《陶渊明》三篇。1984年7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诗论》,在增订版基础上又增加了《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替诗的音律辩护》等多篇附录文章,是为今天《诗论》的通行本。此外,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期朱光潜在北京大学讲授《诗论》的讲义被重新发现并整理出版,《诗论》版本中又增添了“讲义版”。
15
2024/01
开放时代 | 余昕:“自然”的生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中的地方和世界知识
原刊《开放时代》2024年第1期。当下中国社会方兴未艾的生态农业被视为一场“自然的发现”的意识觉醒,但这里的“自然”内涵充斥着地方与全球、特殊性与普世性知识的张力。这与20世纪80年代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浪潮中凸显的何为“自然”及我们如何切近和认识它的争论如出一辙。究其根源,上述张力源于一套割裂自然与政治,并立足于探索超越经验的本性/本源的认识论,这种“自然的政治”集中体现在“绿色革命”所代表的技术与政治的关系认知中。在新中国“科学种田”的认识论及实践启发下,我们或许可以探索以地方主体的知识动态生成为核心的思想,即以“地方求知”取代“地方性知识”,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认识论遗产。
06
2023/12
文艺研究 | 石磊:分裂与融合——论班宇小说的两极性美学
本文原刊《文艺研究》2023年第11期。杂糅是班宇近年小说创作美学风貌的显著特征,体现出其小说文本构造资源的多样性和混杂性。但这只是班宇小说美学风貌的表象,他小说中诸杂糅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分裂与融合张力下的两极性关系。其语言构造口语化和书面化的雅俗并陈,叙事构造“写实”和“实验性”手法的相反相成,风格构造“现实主义”和“无限趋近于内心”的表现方式的遥相呼应,显豁出班宇小说的两极性美学风格:既细致入微地呈现特定地域文化下人的语言生态及其交往场景,又给个人体验和世界感受留下超越性的审视空间;既信守文学叙事的基本写实法则,又不安于描摹一个既成的现实世界而走向对写实边界的不断突破;既给社会历史造就丰富而厚实的环境和人物坐标,又基于独特视角为“当下”的“时间的焦虑性”提供一份敏锐而深沉的精神记录。
30
2023/11
文艺研究 | 金浪:消除烦闷的审美方案——从社会视野看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兴起
原刊《文艺研究》2023年第10期。迄今对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考察,多注重思想层面,却较少关注其与社会的内生关系。从思想与社会的互动视野来看,中国现代美育运动的兴起其实与“五四”时期作为社会问题的青年烦闷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在普遍流行的青年烦闷及其导致的相关社会现象的刺激下,新文化阵营开始关注情感的重要性,不仅罗家伦、蔡元培由此反思新文化运动的缺陷,提出从美育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主张,陈独秀也产生了对美术与宗教的再认识,并经由情感中转站迈出通往马列主义的重要一步。与之同时,年轻的宗白华、朱光潜也从消除烦闷出发开始各自的美学启航。同为消除烦闷之方案,“主义”打开了通往革命的大门,美育则诉诸由社会而国家的渐进式改良道路。
01
2023/10
安徽史学 | 宁腾飞:复调的声音:五四时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
原刊《安徽史学》2023年第5期。在阅读史的视角下,五四时期学界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新文化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强调它的革命性意义;东方文化派从非理性主义的角度批评胡适轻视人生观问题;学衡派从中国文化出发批评胡适的疑古与诋孔。实际上,《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深深地与五四时期的中西文化争论纠结在一起。文化观的差异导致它的学术反响也呈现出复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不同声音,不仅揭示了文化观念的差异性,更凸显了著作的生命力。
08
2023/08
史学理论研究 | 董成龙:留美时期林同济的中国东北史研究
原刊《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以战国策派闻名的林同济,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撰写了有关东北问题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他认为,文明与地缘对应两个层次的“天下”,一个是等于中原汉地的“天下本部”,一个则囊括了作为“天下边陲”的夷狄之地,两种“天下”的张力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东北是中原与北狄和东夷三角关系的交汇处,中原开拓北疆的主导原则就是联合“汉化”程度更高的东夷对抗北狄,即“以夷制狄”。清朝沿用中原与东夷合作的策略,确立了满、汉、蒙、回、藏的基本统治格局。林同济自觉身处“新战国时代”,广泛征引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秉持“汉化论”的同时超越长城视野,充分肯定边疆民族和清朝在奠定现代中国版图中的贡献,同时又规避了一些研究者过分突出边疆特性的偏差,有助于理解今日中国的形成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01
2023/08
开放时代 | 李放春 晁群:韦伯社会学学说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前帕森斯的学术传播史考察
原刊《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04
2023/05
哲学研究 | 罗晓颖: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伦理旨归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寻求单纯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的研究具有一种伦理旨归,即通过阐释天体运行现象、万物生灭变化,以及人类痛苦和欲望的界限,消除人们对天体、诸神、死亡、病痛、以及欲望的疑惧,摒除心灵忧扰以获得基于快乐感觉的幸福。伊壁鸠鲁在构建其自然学说时,一定程度上洞见了自然研究者自身及其知识的限度。他因而重视记诵而非探究;在确立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根本和唯一的原则后,在天象学领域主张多因解释,并据此确立诸神退隐的新宇宙图景,构筑消除一切心灵忧惧的内在堡垒;他建立学园共同体,提倡“过隐秘生活”以应对外部忧扰,并以此作为实现伦理旨归的外在堡垒。
18
2023/04
哲学研究|邝其立:论一种涉佛的儒学——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中心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2期。皇侃身处佛学风行的时代,其涉佛的思想可以提供一个管窥六朝儒学的独特形态、了解彼时经师如何巧用外来异质思想实现儒学的重新定位和自我调适的良好视角。佛学对皇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诠释方法上,透过经文来体察圣贤的境界,并尝试用玄理与佛理来呈现其内在世界,与玄学一同促成了更为内向化的诠释思路。在诠释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经学叙事从政教风化来理解教化,皇侃用“应机作教”的佛语勾勒夫子的人师形象,意在促成儒学由政而教的转型。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