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航菜单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联系信息
党建工作
新闻公告
党风廉政
制度建设
工会工作
组织架构
师资队伍
全体教师
教授
研究员
兼职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招聘信息
系所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经略研究院
共和国研究中心
古典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长江流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文明经典
招生信息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活动
升学就业
博雅书院
校友工作
校友名册
校友风采
回忆母校
服务中心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场地预约
数据中心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Research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招生信息
场地预约
数据资料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论文发表
/
paper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重要成果
>
论文发表
>
著作出版
论文发表
研究报告
01
2023/08
开放时代 | 李放春 晁群:韦伯社会学学说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前帕森斯的学术传播史考察
原刊《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04
2023/05
哲学研究 | 罗晓颖: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伦理旨归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寻求单纯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的研究具有一种伦理旨归,即通过阐释天体运行现象、万物生灭变化,以及人类痛苦和欲望的界限,消除人们对天体、诸神、死亡、病痛、以及欲望的疑惧,摒除心灵忧扰以获得基于快乐感觉的幸福。伊壁鸠鲁在构建其自然学说时,一定程度上洞见了自然研究者自身及其知识的限度。他因而重视记诵而非探究;在确立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根本和唯一的原则后,在天象学领域主张多因解释,并据此确立诸神退隐的新宇宙图景,构筑消除一切心灵忧惧的内在堡垒;他建立学园共同体,提倡“过隐秘生活”以应对外部忧扰,并以此作为实现伦理旨归的外在堡垒。
18
2023/04
哲学研究|邝其立:论一种涉佛的儒学——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中心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2期。皇侃身处佛学风行的时代,其涉佛的思想可以提供一个管窥六朝儒学的独特形态、了解彼时经师如何巧用外来异质思想实现儒学的重新定位和自我调适的良好视角。佛学对皇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诠释方法上,透过经文来体察圣贤的境界,并尝试用玄理与佛理来呈现其内在世界,与玄学一同促成了更为内向化的诠释思路。在诠释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经学叙事从政教风化来理解教化,皇侃用“应机作教”的佛语勾勒夫子的人师形象,意在促成儒学由政而教的转型。
29
2023/03
文艺理论研究 | 张振:情感、艺术与礼乐——梁漱溟的审美论述及其思想意涵再思考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1期。从情感、艺术和礼乐这三个概念切入,通过与德国浪漫派到生命哲学的思想脉络相参照,可以发现审美论述在梁漱溟那里的三重思想意涵。在本体论层面,情感与艺术能克服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缺陷,在主客合一中把握到作为“生命”的宇宙。审美论述也指向一种关于人生意义根基的道德—情感,在历史中体现为礼乐实践和艺术的人生态度。审美论述也紧密关联着梁的政治思考:一是启发个体的内在之“诚”,使之确立为自主的、自觉与他人连带的政治主体,并指向“散沙”之国的团体凝聚;二是使政治主体能具有充沛的行动能量;三则意味着以一种伦理与审美的人性观念重新结构“社会”的礼乐理想,以克服现代世界危机及作为其哲学根源的主客分裂,从而再造未来新文明。梁的乡建理论与实践中包含着上述审美维度,这一维度同时被组织进梁关于中国民族自救和世界未来出路的探索中。
10
2023/02
文学评论 | 郭春林:当“旧事”成为“朝华”——从《朝花夕拾》题名修改说起
原刊《文学评论》2023年第1期。鲁迅将“旧事重提”系列文字改题为“朝花夕拾”,并非仅仅出于修辞的考虑,也不是为了给“故事新编”预留题名,而是源自他到厦门、广州后遭遇的现实,源自他对这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之认识。《朝花夕拾》不是为回忆而回忆。这一修改,既包涵着鲁迅对“散文”文体的非本质化把握,更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借助于个人成长的经验希冀实现的情感教育意图,而这一意图在更深的层面也指向“民国的建国史”,即个人的成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之个人化的书写。
21
2022/09
文艺理论研究 | 斯维:从不幸结局到自觉意志---论王国维悲剧观念的转变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5期。在王国维总体思想从受动向能动转变的背景下,其悲剧观念也发生重大转变,即从不幸结局观的接受转向自觉意志论的建构。最初,他阅读《岭云摇曳》等明治知识人的论著,并通过存在误译的早期英译本接受叔本华悲剧观念,把不幸结局作为衡量悲剧的绝对标准。接触尼采悲剧观念后,王国维逐渐改造此前以盲目欲望为中心的意志概念,把“意志之根本”从所译《心理学》中的“欲望”推向“自觉”,从而最终提出“主人翁之意志”作为衡量悲剧的最高标准。
10
2022/06
哲学研究 | 郭畑:唐宋“道统”概念的演进
原刊《哲学研究》2022年第4期。“道统”一词出现于唐代,武周盖畅著《道统》十卷,中唐李翰则以“道统”指称道人统领、佛教领袖。北宋张庭坚《念哉圣谟洋洋》一文是宋人使用“道统”一词的滥觞,但其“道统”是指王道之统、王统。李侗《罗从彦墓志铭》则以“道统”指称儒家道统观念,这种用法最终取代了以“道统”指称王统的用法。
27
2022/05
谢利民:超越实在论与观念论——胡塞尔超越论的观念论新探
原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塞尔的超越论的观念论常常被指控对世界之存在持笛卡尔式的怀疑论立场,学界对这一指控的回应大多诉诸超越论观念论与实在论的相容性。然而这种回应策略不仅不必要,而且违反了现象学的无前提性原则。根据纯粹意识的本质规定所设想的“取消世界”的可能性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设想性……
19
2022/03
外国文学评论 | 斯维:江户兰学以“哀”释“悲剧”考
原刊《外国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十八世纪下半叶,日本兰学家在初遇西方悲剧概念时呈现出了以“哀”释“悲剧”的基本路径,他们刻意强调“哀”在日本古意中包含的内在情感维度,以压抑该字在汉意中所注重的道德教化色彩。这一做法既使得日本的“悲剧”概念区别于日耳曼语境中的悲苦剧概念,又试图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体现了当时日本建构民族文化独立性的...
24
2021/12
文学评论 | 宋玉:“草原”的时空边界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再释
原刊《文学评论》2021年第6期。端木蕻良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在家族史框架中呈述了近代东北移民农耕社会的兴亡史。端木将农业秩序与自然环境统合进“草原”这一单一能指,意在剖析封建土地制度宰制下东北社会停滞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原始”状况,由此讲述“新人”在历史羁绊中的艰难诞生。小说在“...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