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艺研究 | 斯维:改“冤屈”为“怨恨”:《窦娥冤》初译本考异
-
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6期。1838年,《窦娥冤》由启蒙思潮下重视女性平民主人公的法国汉学家巴赞首次翻译。比勘译本与所据臧本发现,他总体上强调“极致审慎忠实”,唯对窦娥唱词改持“翻译不是屈从”的理念。巴赞把窦娥的“冤”,译为由休谟列入悲剧情绪的“怨恨”,对应汉语同音字“怨”。不过,译本里主人公的“正义怨恨”,已迥异于休谟意义上属于观众且与社会整体“正义”对立的“怨恨”,法学出身的巴赞使用的是另一位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斯密《道德情操论》《法理学讲义》改造后的概念。通过作为批评的翻译,巴赞把窦娥重塑为有别于古典标准的现代悲剧主人公。
-
- 外国文学评论 | 罗宇:错位的都城:日本五山诗文中的临安与长安
-
原刊《外国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五山时期中日交流的中心由长安转移至临安,入宋日僧以图录、器物、制度为蓝本将临安视为“佛国之都”;宋亡后,日僧从宋遗民诗文中阅读到的临安是“非正统之都”。临安在宋日交流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临安”之名却在五山诗文中缺席,取而代之的是“长安”的再兴,形成了“错位”的都城书写。这种错位对应中世日本以佛教“三国”世界观取代儒家以中华为中心的天下观的趋势,体现出日本以本国为中心重构“天下”...
-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 Yang Li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motional narratives in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exploring the gender perspective
-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May 2024.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focus on women’s science fiction in China. A prevailing perception among readers and critics suggests that women’s sensibilities enable them to convey more nuanced emotions in their works. To examine this viewpoint within the real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based on affective computing was employed. This approach allowed for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such as emotional arc, emotional richness, and twistines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while individual writers may exhibit distinct emotional writing styles, overall,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sparity in emotional narrativ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阮芸妍:列宁“目的意识论”的中国变异:李初梨革命文学论重探
-
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2024年第3期。李初梨在革命文学论争中所提的建设方案,杂糅了包括列宁“目的意识论”在内的多重资源,这是李初梨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弃学归国投入革命文学建设时的“底气”。但以往研究多认为他们受到福本和夫理论的笼罩性影响,忽略了他们引入的另一条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经验。面对日共与普罗文学的落潮,青野季吉将列宁在《怎么办》中对“自然生长”与“目的意识”的区分引入日本,使其成为建设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第二个斗争期”的理论依据。李初梨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和《自然生长性与目的意识性》中,则借助“目的意识论”、福本和夫著作中的图式、马克思、列宁著作等多重资源,在述译交杂的语意滑动中完成了三重转折,为“革命的智识阶级”开辟出投身革命文学运动建设与实践的空间。
-
- 史学月刊 | 宁腾飞:刘泽华对历史认识的理论阐释
-
原刊《史学月刊》2024年第6期。刘泽华不仅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家,而且也是新时期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他对历史认识论的研究有系统的规划,包括学术研究、历史教学和系统论著。从内容来看,刘泽华强调对主体意识的考察,率先提出主体意识的认知结构和双重客体。从形式上看,刘泽华重视探寻历史规律,首次提出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评价性认识三种认识形式。可以说,在新时期史学理论研究中,刘泽华具有高度的认识论自觉。不可否认,刘泽华的历史认识论存在着局限性,却深刻地影响和形塑了新时期的历史认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历史认识论研究催生了刘泽华史学的学术个性。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崔文骏:走向人群: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中的《论语》资源
-
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5期。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构成了废名1930—1940年代文学实践的重要资源,他以“信而好古”与“微言大义”为特征的《论语》阐释方式构成了对学界主流的回应。废名从词令入手发掘《论语》的文章之美,力图恢复其被遮蔽的意义维度;又结合对现实的体认将《论语》政治观念进行发挥,借小说中的议论描绘政学相通的愿景;通过带有自传性质的叙事展示出与《论语》精神相契的生活方式,凸显了儒家思想的实践向度。《论语》的接受帮助废名完成了走向人群的精神转轨,提供了传统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之富有意味的样本。
-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王瑞静:乡土世界的多元医疗实践:细读《菊英的出嫁》
-
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5期。《菊英的出嫁》是现代文学疫病书写中较少受关注的一篇小说,现有讨论往往在中西对立框架中强调它对传统社会的批判。笔者尝试结合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脉络来破解文本中的病亡叙述,考察菊英从生病、求医到病亡的整个过程,并参照1920年代的其他疫病书写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以探究这篇作品的独到之处。小说从底层乡民的视角描绘一位母亲倾尽全力运用她生活世界里所有可能的医疗资源去救治女儿的过程,描摹出浙东新旧混杂的生活世界和乡民的实践逻辑,呈现了民间土方、鬼神菩萨、中医和西医四种医疗资源相互混杂、补充、竞争的多元状态。《菊英的出嫁》取径独特,凸显了乡民形象、实践和生活的复杂性,突破了迷信-科学的二元对立意象。
-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钟融冰:语文学与思想史的交互阐释——以《论语·微子》“逸民”篇“放言”之训诂为例
-
原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论语·微子》“逸民”篇中“放言”一词,在历代注家和《论语》翻译者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阐释。从“放”的训诂地位和“放言”在不同语境下的接受和使用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书写者对这一语词的不同理解。借助文本语文学的分析方法并将语词置于思想史脉络中考察可知,先秦“放言”的确诂应是“放废言论”而非“纵言高论”。语文学和思想史的交互阐释,在中国古典哲学领域实践了施莱尔马赫联合语言才能和个人认识才能的阐释艺术。
-
- 民族文学研究 | 宋玉:变动时势中的“民”、“英雄”与国家建设 ——从《王同春开发河套记》重探顾颉刚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
-
原刊《民族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顾颉刚完成于1935年初的《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兼采民间传说与新体传记文学之长,通过讲述清季民初河套移民首领王同春的跌宕生平,力图彰显“民”在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写作、增订此文相同步,顾氏围绕汉蒙交往的历史与现况展开思考,并开始涉入河套“官民合作”的移垦实践,这为他倡言“中华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基础。《王同春开发河套记》体现了顾颉刚“民间”思想形构的多重面向与内在张力,也为深度理解其1930年代的学术-社会实践提供了路径。
-
- 文艺研究 | 李晨:民众、民族-国家与牺牲者——鲁迅的《药》及其他
-
原刊《文艺研究》2024年第1期。对短篇小说《药》的解读,存在着某些固化模式,最突出的就是将夏瑜坟头的“花环”视为鲁迅表现“亮色”的“曲笔”,但在这一“亮色”中也蕴涵着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反思,而更充分体现“亮色”的则是华大妈与夏四奶奶的相遇,由此可见鲁迅对民众联合的基础及可能性的深入探索。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脉络中,鲁迅选择“华”“夏”二姓,则是其探索“文化中国”与“革命中国”乃至民族-国家融合等重大命题的文学表达。因而,《药》就不仅仅是批判国民性与祭奠牺牲者的结合,它同时指向以言行事意义上的见证与写作,指向对国民更真切的感知和对革命更深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