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富仁:《从本质主义的走向发生学的——女性文学研究之我见(代序)》,见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2]王翠艳:《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何玲华:《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朱双云于1914年出版的《新剧史》中仅记录了城东女学之莎剧演出《女律师》。见朱双云《新剧史》,赵骥辑注《朱双云文集》,学苑出版社2018年版,第75页。王凤霞教授在专著中简略提及了城东女学1913年、1914年的三次戏剧演出和其他女校的戏剧活动。见王凤霞《文明戏考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163、167~168、176~177、253、254、292页。
[4]汉语中“学校剧”的称谓较早见于1908年4月在东京出版的《学报》“谈丛”栏所登译文《学校剧之沿革》(LYM:《学校剧之沿革》,《学报》第8期,1908年4月,见董健、胡星亮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大系》,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36页)。至1921年底,《教育杂志》刊文称公众“一听到‘学校剧’三个字,人家都以为是使学生效俳优的行为”,可见“学校剧”彼时已有了稳定的文化意涵与社会印象。见太玄《学校剧指导的实际》,《教育杂志》第13卷第12期,1921年12月。1920年代以来,艾华、欧阳予倩、阎哲吾、洪深、徐公美、谷剑尘等人都曾对“学校剧”概念进行过界定。
[5]《乐益女学游艺会》,《申报》1921年12月28日。
[6]《论女学宜注重德育(来稿代论)》,《申报》1906年4月29日。
[7]《女学章程缓期宣布原因》,《四川学报》丙午第10册,1906年11月。
[8]岳刚德:《颠覆与重构: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变革》,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87页。
[9]《实习附属小学修身教案(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第一时)》,见通州女师范学校编辑《通州女师范校第一次本科实习教授评议案》,翰墨林书局1911年版,第81、83、89页。
[10]黄兴涛、曾建立:《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1]《日本高等女学校教授要目》,《湖北学报》第1集第18册,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五日(1903年7月);又见《高等女学校教授要目》,奉天学务公所增补《新译日本教育法规》(第4编),直隶学务公所译,奉天图书发行所1910年版,第152页。译文有别。
[12]井上圆了讲授,杨觐东编辑:《伦理学》,並木活版所1905年版,第8~9页。
[13]永江正直:《女子教育论》,浙江钱单士厘译述,《教育世界》第42期,1903年1月;日语原文见永江正直《女子教育论》,博文馆1892年版,第149页。
[14] “作法”的具体内容为:“关于坐作、进退、应对、进撤之心得及实习;关于寝室、服装、访问、迎接、通信、赠答、飨应、公会、吉凶、庆弔、忌服等之心得。”《日本高等女学校教授要目》,《湖北学报》第1集第18册,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初五日(1903年7月)。
[15]《会友诸希贤女士来函》,《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会报》第4期,1917年12月。
[16]《国民科第四学年修身教授要目》,见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编《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要鉴续编》,1919年版,第91页。
[17]《初等科第二学年修身科教授顺序》,见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编《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要鉴》,1917年版,第61页。
[18]李廷翰:《贫民教育谭》,《教育杂志》第3卷第8期,1911年9月。
[19]李廷翰:《训育谈》,《昆明教育月刊》第2卷第9期,1918年9月。
[20]“剧场性”是当下戏剧研究的核心概念,学界对其意涵所形成的普遍共识是“那种减去文本的、脱开文本的戏剧特质”。见王音洁《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的流动图景》,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杨硕将“剧场性”限定在戏剧演出之观演关系的语境中,认为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现场性”、“互动性”和“假定性”。见杨硕《剧场的魅力:对戏剧演出“剧场性”特征的探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前言”第11页。
[21]胡一桂:《修身实行作法,如不另辟教室,其详细之规划应如何?》,《南汇县教育会月刊》第14期,1917年9月。
[22]关于“德育隐性课程”,见戚万学、唐汉卫主编《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220页。
[23]雪衣女士:《三十分钟展览记》,《时报》1909年12月28日、30日,1910年1月6日。
[24]《记本校游艺会》,《女学生》第15期,1910年1月11日。
[25]立才(王立才):《观游艺会志感》,《女学生》第15期,1910年1月11日。
[26]《幼稚生唱歌》,《女学生》第15期,1910年1月11日。
[27][28]吴戈:《戏剧本质新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4、29页。
[29]希利斯·米勒:《叙事》,申洁玲译,见弗兰克·兰特里夏、托马斯·麦克劳林编《文学批评术语》,张京媛等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30]雪衣女士:《三十分钟展览记》,《时报》1909年12月30日。
[31]《竞志女学十周纪念会第三日纪事》,《新无锡》1915年1月24日;《竞志女学十周纪念会第四日纪事》,《新无锡》1915年1月25日。
[32]《济阳女学恳亲会纪事》,《新无锡》1915年7月4日、5日。
[33]《景贤女校十周纪念会》,《申报》1915年7月12日。
[34]富德、廷续:《京师公立第五女子高等小学校第一次高等毕业式及游艺会纪略》,《京师教育报》第21期,1915年10月。
[35]《平溪乡立第一女校教室落成纪念》,见周公才编《民国四年度吴江县教育状况》,1916年版,第11页。
[36]《学务两则》,《时报》1915年12月30日。
[37]富德、廷续:《京师公立第五女子高等小学校第一次高等毕业式及游艺会纪略》,《京师教育报》第21期,1915年10月。
[38]沈颐、顾旭侯编纂:《现行小学法规诠释》(上册),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72页。
[39]大桥铜造:《各科教授法》,见宏文学院编辑《普通科、师范科讲义录》(第5编),东亚公司书籍部1906年版,第45页。
[40][41]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192~193页。
[42]葛存惠:《教授女子小学修身谈》,《万竹小学》第2期,1915年12月;小原国芳:《思想问题与教育》(1918),见《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卷),由其民、刘剑乔、吴光威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43]《济阳女学恳亲会续志》,《锡报》1917年6月11日;蔼司:《济阳女校之新剧》,《锡报》1917年6月11日。
[44]预科生向思任:《本级第一次级友会纪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友会汇刊》第5期,1917年11月。
[45]静安女史:《参观城东女学社游艺会记》,《时报》1913年4月19日。
[46]《教育部令(元年九月二日第二号)》,《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1卷第1册,1913年2月。
[47]如1916年元旦无锡泾皋小学纪念会上演出的五幕“新剧”《好男儿》,当地报纸便称扬其“寓修身作法于游戏,惟妙惟肖,有可泣可歌,亦改良社会之导线也”。《泾皋女[小]学十周纪念会纪事》,《新无锡》1916年1月2日;《泾皋学校十周纪念会之盛况》,《新无锡》1916年1月7日。
[48]《振秀女学校十周纪念会记》,《无锡日报》1916年1月18日;《参观振秀女学十周纪念会记》,《无锡日报》1916年1月19日。
[49]如1919年5月22日,教育部认为“女学校修身一科,应注重礼仪法,以资实习。惟现在全国习尚不同,各校自为风气,无适当之标准,殊不足以昭示社会、资为依据”,因而训令各省调查女学校现行礼仪法,以定标准。《大事记》,《教育杂志》第11卷第6期,19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