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导航菜单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院长寄语
现任领导
组织机构
联系信息
党建工作
新闻公告
党风廉政
制度建设
工会工作
组织架构
师资队伍
全体教师
教授
兼职教授
副教授
讲师
招聘信息
系所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系
历史学系
哲学系
经略研究院
共和国研究中心
古典辞书编纂研究中心
长江流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
教育教学
研究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文明经典
招生信息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活动
升学就业
博雅书院
校友工作
校友名册
校友风采
回忆母校
服务中心
规章制度
资料下载
场地预约
数据中心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Research
学术研究
重要项目
科研平台
重要成果
重要获奖
学术报道
学术动态
招生信息
场地预约
数据资料
导师双选
内部储存
学术动态
/
Academic News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动态
>
21
2024/05
文字斋讲座第168讲 | 文化融合与民族文学生成机制
时间: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15:00-17:00 地点:重庆大学A区 博雅书院报告厅
17
2024/05
文字斋讲座第167讲 | 新时期文学本事批评的路径与方法
时间: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14:30-16:30 地点:重庆大学A区 博雅书院报告厅
10
2024/05
文字斋讲座第166讲 | 时运女神的形象之变:从但丁、皮柯到马基雅维利
从中世纪晚期到文艺复兴,Fortuna(时运、机运)的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但丁眼中,Fortuna是时运女神,它代表了上帝意志,操控着世间的兴衰;在皮柯眼中,人至少不再受制于来自于天体的机运,凭着自己的意志进行自我塑造;到了马基雅维利那里,Fortuna蜕变为《君主论》中受人压制的女子,失去了统治性的地位。本次讲座试结合文艺复兴时期时运女神的形象之变,分析早期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并力图揭示这一激进革命所隐含的危机。
06
2024/05
博雅讲座第40讲 | 巴蜀石窟艺术概论
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本讲主要围绕巴蜀石窟营建历史及其造像风格展开,内容分三部分:一、中国石窟寺及石刻概述;二、巴蜀地区早期佛教美术遗存;三、巴蜀石窟寺营建与艺术概貌。重点介绍了巴蜀石窟艺术的发轫、初兴、全盛、回落、再兴五个阶段(6-13世纪)的概况。通过分析认为,巴蜀石窟艺术的价值在于:其一,延续了中国石窟艺术之血脉,创造了具有地方化特色的经典案例;其二,开创了石窟艺术新的题材与样式,对东亚艺术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三,不同时期的道教艺术见证了道教在巴蜀地区的发展历史。
05
2024/05
文字斋讲座第164讲 | “真实的虚构”与非虚构:文学和人类学的再相遇
《写文化》确立了民族志文学性的问题,民族志书写与非虚构写作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在阅读受众、议题制造、公共影响上形成了巨大差异。对非虚构写作的讨论使人类学返身向内,着眼于民族志写作的自我革新与变化,形成了与过往文学人类学在对象、视角、指向上的差别,形构出文学与人类学的再相遇。讲座将从民族志书写与非虚构写作间的公共性、笔法与互鉴三个问题出发,讨论文学与人类学再相遇的场景。吸收、借鉴非虚构写作的笔法、技法和手法,锤炼、打磨与完善民族志文本,扩大民族志公共性影响,是《写文化》之后我们需要“接着讲”的地方。民族志书写与非虚构写作间相互吸收、对话和融纳,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21
2024/04
文字斋讲座第163讲 | 远程“壮游”视野中的西南考察——徐霞客游记的晚期风格及其“深虑”
《徐霞客游记》约十分之九是其生命最后阶段前往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考察的记录,其中相当部分是有关西南治理的叙述和讨论,有重要历史价值。本讲座着眼于徐霞客考察西南、撰述游记的动力与目标,结合明末内外时局变动,重探其与同时代士人力图比肩利玛窦、以长程游历来“出故封”和“见域外”的文化政治实践。
15
2024/04
学术会议 |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为直面智能社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现实,探求上述诸问题的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跨学科研究分会决定于2024年4月19-21日在重庆大学举办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有幸邀请到了国内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多位重要学者,许多参会代表将在会上分享关于当前比较文学与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思考。会议共计5个大会发言、40个小组报告。我们期待着以多样的视角、鲜明的议题和扎实的讨论,在这个美好的初夏时节掀起新一轮跨学科研究的热潮。
14
2024/04
文字斋讲座第161讲 | 何谓“现实”?两个世纪以来的文学科学化尝试
十九世纪晚期,古典语文学在科学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双重影响之下,转变成为讲求历史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后者随之脱离了自然科学成为独立的现代知识门类。然而,两个世纪以来,文学科学化的尝试一直没有中断:一方面,科学实验和理论为文学创作持续带来灵感,成为作家们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工具;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促使传统的文学批评走向了实证性的文学史研究,控制论、信息论和量子力学甚至成为当代文学批评如英美新批评的方法论来源。
08
2024/04
美学与文艺批评系列讲座第9讲 | 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社会、更不能忘记人——我对“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路径的理解
“历史化”已成为过去二十余年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潮流,并产生了诸多有价值的成果。不过,在对文学认识、思考很重要的“人”的维度方面,已有大部分史学研究成果对当代历史中“人”的关注方式、关注达致的把握程度,常不能满足文学研究者深入认识、思考文学所需要的“人”的认识。要建立起对文学认识、思考最为关键的那种“人”的认知,离不开对——和很多专史相关,但不能通过直接延伸各个专史给出的认知就可以把握住的——通常很不好赋形,却又为体察、认识文学所关注的“人”的世界所不可或缺的历史部分的细腻考察。在本次讲座中,贺照田研究员将探讨,文学研究者应当具有怎样的对“历史中‘人’”的认识要求,和对“人”所处身的“历史”的特别认识要求,以及这能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怎样的新的推进意义。
08
2024/04
文字斋讲座第160讲 | 青年诗歌理想主义的重建与新诗潮的确立与发展
对于理解“新时期”转折时段以及随后1980年代的文学、思想与历史而言,青年理想主义的转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而其时以朦胧诗为代表的新诗潮,则为我们重新清理与把握“新时期”及1980年代青年理想主义的观念构造和意识状态,提供了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透视点位。在本次讲座中,贺照田研究员将以《今天》发刊词和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北岛、江河、顾城、杨炼的有关写作与认识为分析中心,探讨新诗潮中的“时间”“自我”“人民”“理想”等观念的内在构造及其所体现的意识逻辑,细致地展开这一以往未得到充分正视与讨论的文学-思想-历史褶皱,从而为今天重新思考诗歌与文学、思想与历史,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启发。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
15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