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paper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方维规:形象学作为文化间阐释学:功能与意义
日期:2025-04-07 11:22来源: 作者:

摘要: 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进入中国已有三十年之久,但对形象学的历史发展和一些理论问 题,中国学界至今存在认知偏差,形成法国理论独大的局面。 法国学者的形象学研究,其实只是西方形象 学之一隅,且很难说是主流。 因此,厘清文学形象学的发展史和重要节点是必要的。 而形象学的一个新的 称谓,即“文化间阐释学”,颇能体现形象学论域的晚近发展;对于这一新的理解学说的阐释力,值得深入探 讨。 赓续哲学阐释学之要义,文化间阐释学既关乎如何理解文化他者的科学方法,亦重视人类理解的条件 问题。 对于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功能的研究以及自我与他者的认知研究来说,文化间阐释学充实形象学 范式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 这里对文学形象学的哲学思考,涉及文化间理解中的“陌生性” “前见” “前 理解”等诸多问题,以及文化的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文学形象学; 文化间阐释学; 自我与他者; 理解和解释


关于文学中的外族或外国形象的研究,几乎与比较文学同时发轫于19世纪晚期,法国不仅在这个学科的建立、而且早先在形象研究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直到进入20世纪50年代之后,形象研究还一直局限于对特定“民族性”的实证主义分析,且远远不是“专门之学”。正式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之登场,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比较文学形象学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很快便成为比较文学界的一个热点,许多学人在这个领域辛勤耕耘,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主要集中于具体问题(案例)研究,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不少人以为“引介”早已完成,“本土化”也大功告成,即中国学人早在外来理论的基础上,着手形象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我们的形象学理论资源相对单薄,但中国学人似乎从未想过,他们津津乐道的舶来品,只不过是一隅之说,却被当成西方形象学理论的“全部”,或曰“正宗”。正因为具体问题研究所依托的理论偏于一隅,不少思路和结论难言恰当。

三十年来,中国学界对西方形象学理论的接受,基本上是法国理论的一统天下,翻来覆去巴柔(Daniel-Henri Pageaux,1939-)、莫哈(Jean-Marc Moura,1956-),并称之为法国学派。这主要缘于一边倒的译介,让人觉得法国学者在形象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我以为,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开创者、专事形象学研究的狄泽林克(Hugo Dyserinck, 1927-2020)及其德国亚琛学派相比,巴柔和他的学生莫哈的形象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偶尔为之,且很难说是当代西方形象学理论的主流,却在中国大红大紫,他们甚至被当作西方形象学的主要代表,并对中国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形象”的理解和定义,往往直接沿用他们的说法;一些“本土化”理论建构,也直接受启于所谓法国学派形象学。有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勾勒形象研究和形象学的历史发展,以显示中国学人三十年之久的认知偏差。这部分也将着重介绍狄泽林克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学人似乎知之不多。

文学形象学考察文学文本中的国族或种族的他者形象和自我形象,即对陌生文化和自我文化的认识。每一种异域文化形象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含糊又刻板。当代文学形象学除了与构成主义和套话研究为邻,也同文化研究中的“异种族学”(Xenology)有着明显关系。由于当代文学概念本身的泛化,尤其在文化转向之后,文学形象学又与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态史颇多关联。形象研究是在与欧洲历史的直接联系中发展起来的,至今约有一百四十年历史,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也就是从形象学进入中国的时候开始,它在西方似乎已被边缘化,原因是在诸多新锐的文化研究理论中,“文学”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只能退居次要地位。狄泽林克也看到了形象学的降格,他甚至视之为“欧洲比较文学暂时的失败”。①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的盛行以及英语在当代世界的主导地位,形象学从未在英美的学术研究中站稳脚跟,与在世界上有名得多的萨义德(Edward Said, 1935-2003)的东方主义也无多牵连。尽管如此,这绝不意味着形象学已经过时。在晚近西方的比较文学中,特别在德语国家,不少人喜于把文学形象学称作文化间阐释学,这便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在哲学中,阐释学探讨科学解释的方法和人类理解的条件。若说阐释学是解释的艺术,那么它就可被应用于诸多领域。见之于“文化间阐释学”,它既关乎如何理解文化他者之科学方法的理论,也探讨人类理解的条件问题。②就文化间性与阐释学的关系而言,不少学者一般会借鉴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768-1834)、狄尔泰(Wilhelm Dilthey, 1833-1911)和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的传统阐释学理论,或者参考姚斯(Hans Robert Jauß, 1921-1997)的接受史理论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 1926-2007)的效应美学,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和文化研究理论。文化间理解的重要媒介是文学,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理解陌生文本呢?这不仅涉及普通阐释学,还应重温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本文在很多问题上是在借用伽氏学说。尽管伽达默尔没有深入探讨文化间理解问题,但他的许多观点依然是有效的,可用于形象学亦即文化间问题的考察。

理解是对复杂情况的解释,“理解不仅是对已知类型或者主体之间既有意图的重识,同时也是理解者的解释成果”。③对于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功能的研究以及自我与他者的认知研究来说,文化间阐释学充实形象学范式的可能性是很明显的,多样化的术语亦可被视为形象学进一步发展的证据。形象学或文化间阐释学不仅为文化间文学研究开辟出更为宽广的研究领域,“形象”概念也拓展了其研究范围,除了话语层面的形象论说之外,亦顾及个人或集体对于国族的独特历史观察。④


一、文学形象学今昔与中国学人三十年之久的认知偏差


形象研究早已见于比较文学的发展设想。法国大学在19世纪末设立比较文学教席之后,形象研究就已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比较文学的先驱和倡导者、瑞士人贝兹(Louis-Paul Betz, 1861-1904)早在1896年就把不同国家和人民的相互评价看作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⑤在接下来的


①Hugo  Dyserinck ,“ Von  Ethnopsychologie  zu  Ethnoimagologie :  Über  Entwicklung  und mögliche Endbestimmung eines Schwerpunkts   des    ehemaligen Aachener Komparatistikprogramms ”,   Neohelicon.     Acta    Comparationis   Litterarum Universarum , XXIX , Nr. 1 , 2002 , S.  73.

②Raúl Fornet-Betancourt ,“ Hermeneutik und Politik des Fremden. Ein philosophischer Beitrag zur  Herausforderung des Zusammenlebens  in multikulturellen Gesellschaften ”, in : Wolfdietrich Schmied-Kowarzik   ( Hrsg. ) ,   Verstehen und Verständigung.  Ethnologie , Xenologie , interkulturelle Philosophie , Würzburg : Königshausen & Neumann , 2002 , S.  52.

③ Anette Hammerschmidt ,   Fremdverstehen.    Interkulturelle   Hermeneutik zwischen   Eigenem   und   Fremdem ,   München :Iudicium , 1997 , S. 154.

④Michael Schwarze ,“ Komparatistische Imagologie ”, in :  Ansgar   Nünning   ( Hrsg. ) ,  Metzler Lexikon Literatur–   und Kulturtheorie : Ansätze – Personen – Grundbegriffe , Stuttgart und Weimar : Metzler , 2008 , S. 314.

⑤Louis-Paul    Betz ,   “  Kritische     Betrachtungen     über    Wesen ,     Aufgabe     und     Bedeutung    der     vergleichenden Literaturgeschichte”, Zeitschrift für französische Sprache und Literatur , Bd. 18 , 1896 , S. 15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