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出版/Publishing works

《儀禮叢考》
日期:2025-09-09 16:24来源: 作者:

儀禮叢考

作者:陳緒波 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月:2025年8月

頁數:285 頁

ISBN:9787101173000



作者介:

    陳緒波,1982年生,山東萊蕪人,南開大學文學博士。現為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經學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孔子學會經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經學文獻學、禮學、春秋學。著有《儀禮宮室考》、《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點校)。在《安徽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古典研究》、《敦煌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國學研究》、《國際社會科學雜誌》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內容簡介:

    《儀禮》古稱《禮經》,為儒家「五經」之一,記載了中國先秦時期的冠昏、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典儀式,被後世譽為禮書之祖,於「三禮」中素稱難讀。

    《儀禮叢考》一書分為四章:宮室研究、儀節研究、禮例研究、禮義研究。宮室研究部分通過與三代宮室結構的對比,揭示《儀禮》宮室結構存在的獨特性。儀節研究部分以點帶面,借助對 「席」、「左還」、「右還」、「門闑」等具體儀節的考察,客觀再現古禮實操的情況。禮例研究基於對禮經中「布席例」的考辨,系統解構空間方位與人神尊卑之間的聯系。禮義部分透過《儀禮》中的成人、婚姻、死亡、祭祀等觀念,發掘禮製背後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

    全書考證精審,括例貫通,並輔以數十幅圖示,使三代建築規製、揖讓周旋之禮躍然紙上,兼具學術深度與實用價值。

目錄:

第一章  宮室研究


第一節  《儀禮》宮室結構考

一、《儀禮》宮室的基本結構

二、與《儀禮》宮室結構相關的幾個問題

三、“兩下五架”與“四阿重屋”

四、結語


第二節 《儀禮》廟制考

一、天子、諸侯、大夫、士廟數

二、前人諸廟佈局之討論

三、與宗廟佈局相關的幾個問題

四、諸廟之位置

五、結語


第三節  《儀禮》宮室與三代宮室結構考論

一、文獻記載中的三代宮室結構

二、考古所見三代宮室結構

三、三代宮室與《儀禮》宮室

四、結語


第二章  儀節研究


第一節  《儀禮》中與“席”相關的幾個問題

一、“筵”與“席”

二、席面

三、席之首尾

四、席上

五、結語


第二節   “左還”、“右還”考

一、“左還”、“右還”與“左旋”、“右旋”

二、“左還”、“右還”與“左環”、“右環”

三、結語


第三節  門闑考

——兼論《禮記·曲禮》、《儀禮·聘禮》中的入門之儀

一、“闑”之名義

二、孔氏“一闑”說及《玉藻》中的入門之儀

三、賈疏“二闑”說與《聘禮》中的入門之儀

四、結語


第三章  禮例研究


第一節  堂上布席例探析

一、前人“席上”之討論

二、主人席與賓席

三、介賓席、眾賓席

四、《鄉飲》、《鄉射》中的遵者席與《燕禮》、《大射》中的卿、大夫席

五、諸公席、外賓席、工席

六、結語


第二節  室中布席例探析

一、廟室布席例

二、寢室布席例

三、結語


第三節  婦人布席例探析

一、寢中婦人之席

二、宗廟中婦人之席

三、結語


第四章  禮義研究


第一節  先秦儒家成人觀念探析

——以《士冠禮》為中心

一、“三加”之儀:冠義解讀的關鍵

二、三服與“三加彌尊”

三、成人之志:事親、事君、事鬼神

四、成人之德:儒家倫理之踐行

五、結語


第二節  陰陽鬼神:先秦儒家婚姻觀念的另類闡釋

——以《士昏禮》為中心

一、從“昏禮有六”到“婦饋舅姑”

二、婚禮中的“陰陽”

三、婚禮中的“鬼神”

四、結語


第三節  先秦儒家死亡觀念探析

——以《士喪禮》為中心

一、魂、魄:對死亡的基本認識

二、事死如事生:未忍異於生

三、由生入死:生死有別

四、葬、祭:死有所歸

五、結語


第四節  先秦儒家人鬼祭祀觀念探析

——以《特牲禮》、《少牢禮》為中心

一、從魂、魄到鬼、神

二、尸與祝

三、祭祀:從人道到鬼神

四、鬼神世界:生人世界的映像

五、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

我從2011年開始專注於“《儀禮》學”之研究,至今已有十餘載。書中內容,多是我這段時間以來的習作。由於主題相對集中,今匯爲一册,名曰“《儀禮》叢考”。全書共分為六部分:前言、第一章“宮室研究”、第二章“儀節研究”、第三章“禮例研究”、第四章“禮義研究”、參考文獻。“前言”部分是對本書內容的一個大體介紹,第一到第四章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參考文獻”部分是對本書參考文獻的彙編。

清人洪頤煊云:“禮經莫大於宮室,宮室不明,則古人行禮之節、周旋升降,皆茫然莫知其所處,此議禮所以如聚訟也。”【1】洪氏所言甚是。宮室不明,禮經則不明。《儀禮》之學習、研究自有其次第,宮室則是首要。本書第一章“宮室研究”,即是對《儀禮》宮室的綜合研究,其中包括“《儀禮》宮室結構考”、“《儀禮》廟制考”、“《儀禮》宮室與三代宮室結構考論”三部分。具體而言,“《儀禮》宮室結構考”主要是對禮經所涉及到的天子、諸侯、大夫、士宮室以及庠、序宮室的基本結構問題、朝制問題、“兩下五架”與“四阿重屋”問題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儀禮》廟制考”主要是對禮經所涉及到的天子、諸侯、大夫、士宗廟之廟數、廟名、佈局、位置問題,以及宗廟與大門、宮門、朝制的位置關係問題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儀禮》宮室與三代宮室結構考論”主要是從文獻學與考古學角度,對《儀禮》宮室與三代宮室結構進行了比較研究。通過詳細考察,我們發現考古所見三代宮室遺址與禮經所涉宮室結構不能完全相合,但是禮經宮室中的多種建築因素卻在考古所見的宮室遺址中都已經出現了。由此可見,《儀禮》所載諸禮及所描繪出的宮室結構,雖然存在一定的理想因素,但是還是存在基本上的真實性。

《禮記·禮器》云:“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曲禮三千”,蓋指具體儀節而言。縱觀《儀禮》十七篇,所涉儀節何止“三千”之數。古人議禮如“聚訟”,亦是多指此而言。本書第二章“儀節研究”,即是對禮經中個別儀節的考察,其中包括“《儀禮》中與‘席’相關的幾個問題”、“‘左還’‘右還’考”、“門闑考”三部分內容。“席”是禮經之大節,“《儀禮》中與‘席’相關的幾個問題”主要是對“筵與席”、“席面”、“席之首尾”、“席上”等問題的探討;“‘左還’‘右還’考”是對“左還”、“右還”在禮經中具體含義的考察;何為闑,古之門制,有一闑還是二闑?後世聚訟不已,爭議巨大,“門闑考”部分即是對此問題的深入考察。

“禮例研究”是指將禮經中繁複的儀節條分縷析,理清頭緒,考辨異同,區分倫類,歸納其凡例。《儀禮》之凡例,作《記》者已有發明,至於鄭注,發凡者有數十條,至於賈疏,考之更為詳備。清人淩廷堪《禮經釋例》詳細歸納禮經中的通例、飲食之例、賓客之例、射例、祭例、變例、服器之例、雜例等八類,凡二百四十六條,可謂禮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第三章“禮例研究”即是對禮經中“布席例”的全面考察,其中包括“堂上布席例探析”、“室中布席例探析”、“婦人布席例探析”三部分。《禮經釋例》云:“凡設席,南鄉、北鄉,於神則西上,於人則東上;東鄉、西鄉,於神則南上,於人則北上。”【2】考諸經義,禮經中所涉及到布席之例,多與此不合。淩氏將禮經中的布席之例分為人、神二類進行討論,是非常有見地的。但是,除此之外,布席地點也應該是探討布席例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探討布席例時既區分了人、神之別,也分別了寢、廟、堂上、室中、房中、門外等因素。如此思路,才能歸納出更加合於經義的禮例。

《儀禮》十七篇,除《喪服篇》外,共記錄了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包括既夕禮)、士虞禮、特牲禮、少牢饋食禮(包括有司)等十四個禮典。《儀禮》文本重在對典禮儀式的陳述,而缺少對禮義的闡發。然禮儀與禮義是並存的,小到具體的儀節,大到一個個禮典,無不包含者深深的禮義,其中所包含的禮學思想、禮學觀念更是影響深遠。《禮記》現存四十九篇,其中直接解經者僅有《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諸篇。《儀禮》“禮義”之研究”當禮儀與禮義相結合,既要揭示出具體儀節所包含的禮義,也要進一步闡釋出整個禮典所具有的禮學思想與禮學觀念。

本書第四章“禮義研究”,即是在此思路的指導下完成的,其中包括“先秦儒家成人觀念探析——以《士冠禮》為 中心”、“陰陽鬼神:先秦儒家婚姻觀念的另類探析—— 以《士昏禮》為中心”、“先秦儒家死亡觀念探析——以《士喪禮》為中心”、“先秦儒家人鬼祭祀觀念探析——以《特牲禮》、《少牢禮》為中心”四部分。“先秦儒家成人觀念探析——以《士冠禮》為 中心”是以《士冠禮》為中心,結合《冠義》內容,對冠禮中所體現出的“成人”思想與“成人”觀念的深入辨析與考察;“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這是前人對於婚禮意義的最集中闡釋。除此之外,通過對《士昏禮》深入解讀,我們會發現整婚禮儀式中還有一種“陰陽”“鬼神”之氣。因此,“陰陽鬼神”又成爲了婚禮的另外一個重要特點。“陰陽鬼神:先秦儒家婚姻觀念的另類探析——以《士昏禮》為中心”即是對《士昏禮》中所體現出的“陰陽鬼神”觀念的探析; 魂、魄觀念是先秦儒家對於生死的最基本認識。“先秦儒家死亡觀念探析——以《士喪禮》為中心”便是以《士喪禮》為中心,對喪禮中所包含的死亡觀念的考察;在《周禮》中,先秦儒家將整個鬼神體系分為天神、人鬼、地祇三類。三類之中,先秦儒家更多重視的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更為密切的人鬼。在人鬼祭祀中,尸作為神主,再一次完成了魂、魄的聚合;祝則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溝通了鬼神與現實世界。“先秦儒家人鬼祭祀觀念探析——以《特牲禮》、《少牢禮》為中心”即是以《特牲禮》、《少牢禮》為中心,對其中所藴含的“人鬼祭祀觀念”的考察。

全書從“宮室研究”、“儀節研究”、“禮例研究”,再到“禮義研究”,共分為四章。所以如此排序,是因為在“《儀禮》學”研究中,“宮室研究”是首要,“儀節研究”是深入,“禮例研究”是融會貫通,“禮義研究”是深度闡釋。如此研究思路,也是符合“《儀禮》學”研究一般路徑的。

需要説明的是,以上有些內容已經在相關刊物上發表【3】,在收入本書的過程中,為了使得體例前後統一,或者有了新的認識,故而作了不同程度的刪改、修訂。

現在本書能夠結集出版,實在是令人開心的事情,這既是對我以往“禮學”研究的總結,也將是我下一階段禮學研究的新起點。最後感謝重慶大學“文字齋學術叢書”項目出版資助,感謝諸位師友長期以來的幫助與鼓勵,感謝中華書局朱兆虎老師在本書出版事宜上的大力幫助,感謝王鵬鵬老師的精心編輯。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本人學力有限,書中還有諸多錯漏之處,也敬請各位師友不吝賜教。


【1】洪頤煊:《禮經宮室答問》,《續修四庫全書》第1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頁。

【2】淩廷堪《禮經釋例》,《安徽古籍叢書》,黃山書社,2009年,第92頁。

【3】具體可以參見文中相關章節的頁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