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作者:赵耀文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作者简介:
赵耀文,1992年生,甘肃天水人,2022年于清华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大学历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历史文献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曾获第二届“普若法律史青年学者奖”(2020)一等奖,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唐代长安城,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长安的多种面相。从对宫城和皇城的全面解读,到长安人的社会生活,从城市的辉煌及人文艺术魅力到长安城的陷落与衰败,可谓面面俱到。长安城以隋大兴城为基础,隋唐嬗递、革故鼎新,唐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使长安城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长安城的结构布局、政治景观是唐代政治中心的集中体现。中西文化汇聚交融,长安里坊星罗棋布。长安的日常生活和动乱盛衰,构成了这座文明古都的时代印迹。本书吸收学界前沿成果,立足于专业视角,用通俗的叙述展现了大唐气象和长安风华。

目 录
总序 盛唐:中华文明的辉煌时代
引子 大唐气象 长安风华
第一章 革故鼎新:从大兴到长安
一、隋都形胜:龙首原上的“帝王都”
二、政在大兴:“开皇之治”与大兴城
三、唐都长安:续写古都华章
第二章 建中立极:长安的宫城与皇城
一、政治中心“三大内”
二、百僚廨署列其间
第三章 郭以守民:长安坊市与社会生活
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长安两市
二、乐居长安与“逐粮天子”
三、里坊中的地方“驻京办”
四、刺客、盗贼与京城恶少年
第四章 巍巍长安:京城的政治景观
一、碑铭胜景在长安
二、谁家豪宅在里坊?
三、世家大族有“别业”
第五章 人文荟萃:魅力文化之都
一、宴饮曲江边与题名雁塔上
二、寺塔林立与古都梵音
三、“蕃客”与胡姬酒肆
四、京师文艺与都城“异事”
第六章 兵火照长安:播迁的天子与陷落的都城
一、“渔阳鼙鼓”入长安
二、吐蕃人与泾原兵
三、“草贼”占长安
四、长安余音:最后的都城
尾声 回首望长安
后记
引 子 大唐气象 长安风华
隋唐时代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结束,共300 多年的历史。虽是两个朝代的合称,却有一脉相承的文明发展理路,是华夏大地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漫长分裂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可以说,隋唐时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傲、心向往之的时代,当时的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都居于世界前列,国际社会无不服膺倾羡,真可谓风头之盛,一时无两。
隋朝存续的时间并不长,仅有37年的时间,但历史意义重大,因为隋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长期分裂对峙,是继秦、西晋之后第三次大规模统一中国的朝代。隋文帝治国有方,清明吏治,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改革,被誉为“开皇之治”。隋炀帝的统治虽然多有弊政,大运河耗费民力,劳民伤财, 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加强南北交流、助推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创举。此外,隋朝开创的制度文明被唐朝乃至后世沿袭承用,三省六部制度构成后世中枢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治世与盛世的光环背后蕴含着隋唐时代空前的治理风貌和文明成就。言及中国古代的治世或盛世,必称汉唐。唐代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是基于唐文明的发展高度做出的论断。史学大家陈寅恪对唐代关注颇多,认为“唐代之武功为中国历史上之空前盛业”,给予李唐一朝极高的赞誉。盛唐之名的形成,是集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得天独厚的空间优势、统治者张弛有度的治国理念和政治举措、开明包容的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制度改革等,奠定了时代发展的基本面相,促成了唐代空前的鼎盛格局。
大唐的文治武功超迈绝伦,雄踞东方世界,是时代的弄潮儿,自有一番独特的气象。整个社会展现出蓬勃迸发、激情洋溢的氛围,兼容并蓄、大气恢弘的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唐朝的自由奔放和豪放雄浑之风,可谓气象万千,独树一帜。
隋唐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贡献影响深远。政治制度不仅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支撑,更对后世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前在贵族政治和门阀政治背景之下,皇权往往对世家大族的依赖很深,九品官人法更是为这种政权结构提供了持续的动力。隋文帝废止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官吏,中 央集权不断加强。还确立了用科举考试选才的制度,影响尤为深远,是国家统治阶层从门阀贵族向科举官僚群体转变的制度机制。科举制度施行以来,没有门第和出身的普通读书人也可以通 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功名,进入仕途。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转变剧烈如斯,全仰赖科举制度。唐人生发出如此 感慨,体现的是一种摆脱门阀束缚的快感,这种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大唐气象成为中国历史上辉煌夺目的一页。科举制度的流衍,推动了社会群体的流动,使得国家人才选拔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前进。
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著名皇帝声名远播,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贤相妇孺皆知。君明臣贤,共致太平,隋唐形成的政治原则和国家治理方式将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融做出了巨大贡献。
“贞观之治”的精髓就是人民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这是建立在君臣时刻怀着忧患意识、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的。唐太宗对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有十分恰当的认识,常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告诫自己事事、时时以百姓为先。还常用隋炀帝的事迹来提醒自己,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像隋炀帝那种毫不考虑后果的行为,他是断然不会做的。正是唐太宗治国方法得宜,统治经验足以垂训后世。史家吴兢创作了《贞观政要》,将贞观君臣的嘉言懿行分门别类记录,若皇帝能够“克遵前轨,择善而从”,那就能够达到“可久之业益彰,可大之功尤著”的目的,此书成了后世皇帝常读的书籍之一。
丰富的物质文化、完善的典章制度、具有震慑性的军事实力、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让我们总是不吝于以最美好的措辞来描述这个时代,这源于我们对大唐气象的认同,对长安风华的领悟。唐代的长安是整个东亚的中心,周边各国都以一睹唐都风貌为荣。唐朝的物质文化吸引了周边各国和各民族人民的目光,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天朝”。他们不远万里派出使臣、商人、僧侣、留学生等,前来交流学习,使得大唐的典章制度、文化艺术等极具中华特色的伟大贡献远播异域。唐人在世界各国人的心中 树立了美好的国际形象。为了强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肩负时代使命,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一生的杰出代表。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更多的是文明交流、交融、交汇。当时中亚各国称呼唐代的中国人为“唐家子”,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展现了唐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唐朝是文人学者泉涌的时代,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朝诗人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书写这个时代的恢弘气象和精神风貌。李杜诗篇风格迥异,因为他们分别描绘了唐朝的鼎盛期和衰落期的社会样态。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种肆意洒脱,奔放豪迈的心境是他对时代的认知。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从题材选取上就体现出诗人的时代关怀。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宣告了唐朝文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唐朝诗歌和锦绣文章既描绘出了作者生活的场景,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又蕴含了无数对长安的想象。通过诗词歌赋进行的交际活动,谱写了文化界的新样态,无数锦绣华章承载了对繁华长安的写照。朝会是展现唐朝政治中心的绝佳舞 台,岑参就通过诗句来表达这一场景,他说“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杖拥千官”。李白也说“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唐太宗对长安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也有表达,他在《正日临朝》诗中说“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说的就是万国来朝的盛况,天朝上国的气象跃然纸上。
长安是隋唐两代王朝的都城,以关陇贵族集团中的杨、李两大家族为中心的统治者,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都城职能,开创了文治武功超迈绝伦的治世,将长安城打造成了名扬古今中外的国际性大都市。大唐气象是基于对唐文明的集体认同,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资源,也是镶嵌在中华儿女内 心深处无法磨灭的记忆底色。长安风华引领时代风潮,宫阙楼阁、万方来朝、商贾辐辏,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天朝”,更是东方人引以为傲的生活家园。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构筑起了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是域外从事商业贸易或者朝贡使臣的目的地,更是一座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内涵的城市。长安的发展秉承着“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的方式,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良好风貌。佛教在唐朝获得空前的发展,隋唐时代是佛教思想中国化、世俗化的关键时期。域外来华的僧侣、使者、留学生等,都乐于在唐朝做官生活。
富庶繁盛、稻脂流香的物质生活;多姿多彩、美妙绝伦的精神佳境;美轮美奂、雕梁画栋的古都景观。唐都长安是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空间,还是文化展示的舞台,也是权力博弈的前沿阵地。长安上演了一幕幕围绕权力争夺、利益纷争的行动,各路势力暗流涌动,尔虞我诈,元和刺相案震动朝野,“甘露之变”和黄巢“洗城”之类的行动,真可谓血流成河、惊心动魄。
追忆盛唐气象,浅吟诗词歌赋,感受梵音如缕,暮鼓晨钟。走进长安城,体会大唐气象。描绘一座古都的荣光与落寂,展现历史洪流下的兴衰沉浮。当我们倾心于唐朝的繁盛时,也应留意到长安遭受的苦难。这更显这座城的真实,是理解长安的应有之义。历经风雨沧桑,难掩千年风华。她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个 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展示了盛唐文明的高度,传颂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长安创造了绚丽夺目的中华文化底蕴,流风所及,远涉域外,日本受其惠泽,尚保存着数量非常多的仿唐式遗迹。
盛唐气象是一种精神,也是时代的风貌和理想的寄托。王维的名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是叙说大唐气象、展现长安风华的经典诗句。霍松林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大唐气象今何在?欲访昭陵泪已流”的痛感。唐代的长安城在战火中沦为丘墟,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寻求古都长安的风采神 韵了。回首1400年前的古都,领略唐代长安的繁盛与沉浮,应当成为每个中华儿女的集体自觉。天街古刹,坊市繁华。让我们走入盛唐,认识唐朝往事,感受大唐气象、古都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