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Student Activities

战火中的课堂,不灭的薪火:重走重庆抗战教育路
日期:2025-10-29 15:00来源: 作者: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教室何在?书声何存?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教育如何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抗战?近日,为庆祝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重庆大学《城市与文化遗产》以抗战为主题,鼓励学生深入调研重庆市内的抗战文化遗产。本实践小组深入重庆山城,开展了一场以“抗战时期的教育”为主题的深度调研。在为期近两周的时间里,小组循着历史的足迹,探访了多处承载着抗战教育记忆的遗址遗迹,力图还原那段在硝烟中弦歌不辍、艰难办学的光辉历史,并以创新的短视频和文字游戏的形式,让这段鲜活的记忆触达更多同龄人。

“当我们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抗战时期的教育’及‘教育界的抗战努力’时,我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段关于学校搬迁的历史,更是一部知识精英和莘莘学子在国难当头时,以教育为武器,保存文化血脉、培育复兴力量的壮丽史诗。”小组负责人在介绍项目初衷时如是说。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汇聚了众多内迁的教育机构,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教育中心。

自7月3日起,五名小组成员兵分两路,踏上了密集的实地考察之旅。他们的足迹遍及:

北碚夏坝,探访国立复旦大学旧址,感受这所江南名校如何在嘉陵江畔坚持办学。


图1 国立复旦大学在重庆旧址


北碚歇马场,寻访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理解战时教育如何关注民生、服务抗战建国。


图2 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旧址


沙坪坝,深入南开中学,这所由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学校在日机狂轰滥炸下坚持“愈炸愈强”的精神令人动容。


图3 杨璧豪同学在现场录短视频素材


沙坪坝松林坡,追寻国立中央大学在渝办学的宏大足迹,了解这所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维持高水平教学科研。


图4 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


在每一处遗址,小组成员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影像拍摄。他们试图透过残存的砖瓦、复建的楼宇和馆藏的文物,“触摸”那段师生们以山洞为课堂、以木板当课桌、在警报声中坚持学习的峥嵘岁月。“每天来的人都多哟,都是一个大巴一个大巴地来。”复旦大学纪念馆的守门阿姨如此说道。

除了传统的调研报告,本小组还特别注重利用新媒体手段活化历史。我们精心撰写了短视频脚本,将镜头对准了沉默的遗址和背后的故事。实地拍摄的丰富素材,经过剪辑,已上传至抖音等网络平台,旨在以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传播这段历史。

更富创意的是,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款文字互动游戏。游戏以马寅初先生的人生经历为背景,玩家扮演马寅初先生,在面临迁徙、轰炸、物资匮乏等困境,需做出选择,体验当年的艰难与坚持。通过游戏的沉浸式体验,玩家得以设身处地感受战时极端环境下的家国情怀,理解教育在存续文化、坚定信念、培养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抗战教育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鲜活记忆。”一位负责游戏设计的成员解释道。

通过实地探访、史料梳理和创新的表达实践,小组成员对抗战时期的教育精神有了深刻体悟。“最震撼的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乐观。例如大轰炸期间,重庆大学与中央大学的师生们亲自挖防空洞,在危难之际,坚持上课教学,并且还正常恋爱、争吵,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至7月11日,小组已顺利完成包含实践报告、短视频、文字游戏、PPT等在内的全部成果,并在课程汇报中进行了精彩展示。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一次深入的历史探寻,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用青春的方式诠释了抗战教育留下的宝贵遗产——在苦难中坚守信念,在黑暗中播撒光明,弦歌不辍,薪火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