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一支由7名成员组成的团队,围绕“强化重庆抗战首都遗址保护开发,赋能国家红色基因传承与文化名城建设”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的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研究等多种方式,全面梳理遗址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一、明确分工,凝聚调研合力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氛围。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实地考察,并撰写评估报告,确保数据与发现均来自一手调研。具体分工如下:
• 朱诗羽、陆依铃、杨贻淳负责PPT制作,将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更好地传达调研成果。
• 董欣慧撰写咨政报告,提供政策建议,为后续的遗址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 闵雅熙承担新闻稿的编辑工作,扩大调研成果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这一重要课题。
• 蔡丽专注于绘制重庆首都文化遗址地图,为考察和研究提供空间坐标支撑,确保调研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 朱诗羽、曹铭轩负责答辩汇报,清晰展示调研核心成果,确保调研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与应用。
二、多元方法,保障调研深度
为了确保调研的质量和深度,团队采用了多种方法:
• 在前期,团队梳理了重庆首都文化旧址的背景资料,明确了重点考察对象,为后续的实地考察奠定了基础。
• 团队分成三组,实地走访了五院六部旧址,拍摄记录并撰写评估报告,确保每个遗址的现状都得到了充分的了解。
• 通过对比重庆与南京国民政府旧址的开发经验,团队汲取了有益的思路,为重庆的遗址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参考。
三、实地考察,触摸历史印记
在精准绘制的遗址地图指引下,团队走访了多处重要遗址,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例如:
• 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今重庆大学A区)曾在防空洞中坚持教学,培育出李政道等杰出学者,成为教育抗战精神的象征。

表1 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遗址
• 国民政府财政部作为“抗战经济的血脉”,保障了90%的军粮补给,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表2 国民政府经济部旧址
• 教育部推行“防空洞教育”,资助15万贫困学生,实现了“文化抗战”的伟大目标。
• 行政院、外交部等机构在战时统筹全局,推动反法西斯同盟合作,见证了中国抗战的重要历程。

表3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四、发现问题,提出解决之策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遗址存在诸多问题:
• 部分遗址如行政院渝北区旧址仅存仿建建筑,缺乏历史真实性;北碚区遗址则残破不堪,缺乏有效保护。
• 重庆行营的现代元素显得突兀,缺乏无障碍设施,影响了游客的体验。

表 4 重庆行营旧址元素混乱的照片
• 外交部、交通部等多处遗址未开放或游客稀少,部分遗址甚至被改为商场,导致结构破坏。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了分层方案:
• 通过数字化保护和动态监测,改善遗址的现状,确保其历史价值得到有效维护。
• 串联主题线路,开发文创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吸引更多游客。
• 引入VR/AR项目,建设民国街区,打造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
五、意义深远,展望美好未来
此次调研的意义重大:重庆作为抗战首都,承载着民族抗争的精神,调研不仅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能激活遗址的旅游价值,助力重庆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
团队展望未来,计划以“科技存续+体验活化+全域联动”的理念,将静态旧址转化为活态文化IP,使其成为重庆弘扬革命文化、融入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希望能够让首都记忆得以永续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那段光辉的历史。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重庆的红色文化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