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25年7月9日电 在重庆这座铭刻着抗战烽火记忆的英雄之城,一群年轻的探索者正用镜头重新打捞一段跨越国界的光辉历史。7月4日至7日,由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六位中国本科生与一位美国留学生共同组成调研团队,以制作系列短视频为载体,深入探访抗战时期在渝外国名人的历史遗迹,旨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抗战故事中的国际篇章,搭建中美青年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晴日寻踪:史迪威与“飞虎”的重庆印记

图 1:史迪威旧居内会议室
7月4日,山城晴空朗照。团队首站抵达位于嘉陵江畔的史迪威博物馆。这座古朴建筑曾是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旧居与办公室。作为二战期间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在协调盟军对华援助、指挥滇缅战场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馆内陈列的军服、手稿、历史照片等珍贵影像,让成员仿佛触摸到那段风雨同舟的岁月。
“这段历史在美国的教科书中很少被详细提及,”美国留学生费璐思在将军办公室复原场景前驻足良久,镜头记录下她专注凝视的神情,“史迪威将军的故事,是中美在艰难时刻紧密合作的鲜活见证。把这些带回美国,让更多人知道,是我的责任。”曾文涛同学仔细擦拭着补光道具,为拍摄做着准备。

图 2:飞虎队相关用品
博物馆内关于陈纳德将军与“飞虎队”的展区,则点燃了团队的创作热情。潘乐同学负责拍摄展柜中那枚著名的“飞虎”徽章特写:“陈纳德和飞虎队员们在重庆上空英勇抗击日机,用生命守护了这座城市。这正是我们想向世界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和平需要共同捍卫。”

图 3:中英联络处旧址
随后,团队转战中英联络处旧址。这座见证战时中英情报合作与外交斡旋的重要建筑,遗憾地因外部修缮被施工围挡环绕。成员们只能在远处架起设备,将镜头对准其恢弘的轮廓。“虽然无法入内拍摄细节,但建筑本身矗立于此,已诉说着同盟国在此共克时艰的往昔,”成员何雨珊说道,“修缮也预示着记忆将被更好地保存与传承,我们期待未来能补上这重要的一页。”
烽火记忆:从碧血长空到琴韵和平

图 4:松厅内电话机
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日,团队立于南山空军抗战纪念园。在刻有詹姆斯·杜利特尔名字的纪念墙前,成员献上白菊。随后,成员前往南山松厅,是宋美龄授予杜利特尔勋章之处。1942年4月,通过松厅内的电话机电话,宋美龄向浙江军政系统发出加密指令:“不惜代价搜救跳伞盟军飞行员。”此时距詹姆斯·杜利特尔中校率16架B-25轰炸机奇袭东京仅过去72小时。孟庆娇同学抚过电话机上的英文标注:“当时宋美龄用流利英语直接联络美军司令部,果断营救了55名飞行员。中国村民把飞行员藏进地窖,甚至为此遭日军报复,这段双向奔赴的拯救,是中美民间情谊最悲壮的注脚。”

图 5:璐思在古琴前受访
当日下午,团队回到重庆大学古琴社。据采访,当时高罗佩作为荷兰驻华使馆一秘,常赴宋美龄主持的文化沙龙。古琴社副社长解释道:“高罗佩在重庆完成《琴道》时,宋美龄特赠明代琴谱助其研究,这段琴缘见证着战火中的文明对话。象征着东方智慧的琴音,融入我们讲述国际友谊的故事。”郭慧中同学弹奏《梅花三弄》,成员们共同回忆那段中美友谊佳话。
青年之声: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历史回响
从史迪威博物馆,到美龄故居,再到古琴社,这条调研之路不仅是对史迪威、陈纳德等“国际友人”抗战功勋的再发现,更是一次跨越时空与国界的精神对话。
宋俏俏同学说道:“拍摄不只是记录,更是理解与共情。当我站在史迪威的办公桌前,站在空军烈士的墓碑旁,那段中美并肩战斗的历史对我而言不再遥远。我们的视频要让更多美国青年看到,中美关系的根基中有如此深厚的情谊。”
据悉,系列短视频已通过国内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论文部分由七人分别撰写何雨珊整理,抖音由宋俏俏运营,小红书和Facebook由费璐思同学运营,B站和视频号由郭慧中运营。这支团队正努力让那些曾照亮重庆至暗时刻的国际星光,穿越时空,继续照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路。
撰稿人 | 郭慧中
图文整合 | 宋俏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