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历史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童年史刍议:《慈航》扬帆之际
日期:2023-05-05 17:06来源: 作者:

2023421日上午,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的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童年史刍议:《慈航》扬帆之际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熊秉真教授主讲,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周胤副教授主持,博雅学院数十位师生参与讲座。

主讲人熊秉真教授,是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联合会秘书长,加州大学厄湾分校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联合会“新人文”讲座教授,麦吉尔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亚洲及人文”讲座教授。熊教授的研究专长包括中医儿科医疗史、女性及儿童健康、家庭及性别关系、近现代中国及欧洲社会思想史、俄国史等,出版专著《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中译本)等十余种。

讲座开始,熊秉真教授首先列举了中国五四运动先驱和西方法国历史学家阿利埃斯对儿童的关注,对童年议题在中西史学中的浮现进行了溯源。



熊秉真教授指出,对“儿童”“幼”等词的理解,应超越单一的近代生理性含义,重新发现儿童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的两种存在方式。一是社会意义上的儿童,如祭祖的参与者都被视为子孙;二是美学和哲学上的儿童,如《道德经》以“复归于婴儿”表述“道”的境界,即在存在上抓住了婴幼儿的“天真”状态。熊教授认为,“儿童”在社会与美学上的定义,是中国语境和社会文化经验对世界儿童研究的重要贡献,需要研究者跳出西方语境和现代意涵解读“儿童”,恢复文献原本的意涵。

接下来,熊秉真教授介绍了三类童年史研究材料。一是拼凑性材料,即运用新的视角从已知材料中发现信息。二是研究性材料,如族谱、年谱。三是实证性或技术性材料,指古代幼科中的医书、医论、医方、医案等。以拼凑性材料为例,熊教授指出,通过文献、绘画、戏曲、法律文件等不同表现形式,中国儿童史材料展现出了社会的多元性,其中蕴含了人们对小孩成长方式的不同理解、差异化的价值观念和成长期待。研究者既要保留“多声道”,同时也应意识到学科交融视角与方法对分析材料的优势和必要性。熊秉真教授的整场讲座十分注重研究材料与议题之间的契合,并就探索童年史研究对传统史学以及文史哲交叉融合发展的意义、中国童年史的现在与未来,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思考。

熊教授讲授结束后,周胤副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她指出,熊教授的讲座展现出史学需要“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者,只有跨越多个知识层面的缜密分析,才能确切把握过往时代与社会环境中的复杂现象。随后,博雅学院师生就古医书材料的分析方法、边缘人物的历史叙事等话题,与熊秉真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



                 

撰文:孟妙炯

审核:周胤、冯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