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0日,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213讲暨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18讲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重庆大学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创意写作基地承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中文系联聘教授王峰主讲。讲座以“智能写作与文学的潜能”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局限与未来发展。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主持了本场讲座,众多校内外师生参与讨论,现场互动热烈。

讲座开篇,王峰教授分享了自身进入智能文学研究的契机与历程。他深耕科幻研究十余年,受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冲击,自2017-2018年起转向人工智能美学与文学计算领域。他提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科幻作品中的技术场景成为现实,人文学科从未面临过如此深刻的变革,这也成为他探索智能文学的核心动力。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给人文学科带来的“寒潮”,王峰教授认为,我们应探索其规律,与它共鸣,并由此思路展开讲述。
王峰教授重点介绍了他在智能文学领域的相关实践与研究。他坚持使用国内大模型进行探索,如文心一言、讯飞星火、豆包等,既为适配课堂教学场景,也希望挖掘国产模型的潜力。从2021年开始,王峰教授便带领团队进行智能文学的创作,先撰写大量提示词,投入大模型生成文本片段,再进行连贯性修整与冗余删减,经过多次对语言模型的选择与工作流程的改进,最终优化成“提示词驱动——API调用——人工校验”的工作流,并完成百万字小说的实践。王峰教授也补充强调,当前AI生成文本还存在明显局限,冗余啰嗦、情节跳跃等问题,因此人工修改不可或缺。
在课堂上,王峰教授要求学生借助AI完成5万字的小说,毫无写作经验的学生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竟创作出可发表级别的武侠小说《下山》,这印证了智能写作降低创作门槛的核心价值。基于此,他与团队研发了“灵咔灵咔智能写作系统”,面向有文学梦想的普通人,支持大纲修改、章节删减与本地下载,80分钟即可生成30万字主体内容,让普通人快速实现小说创作。
关于现阶段人工智能的创作,王峰教授认可AI在高效批量生产、降低写作门槛、辅助学术与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优势,认为人工智能甚至能推动文学平权,让非专业人群也能参与创作;但在人物塑造深度、情节连贯性、突破性创意上,目前作品的套路感强,难以超越人类优秀作家的精神高度,且生成内容质量仍需依赖人工校验与模型优化。他提到,当前智能写作的质量虽低于人类创作,但已能满足普通读者的基础阅读需求,未来通过底层模型训练、数据标注优化,套路化问题也将逐步缓解。

针对智能文学面临的伦理与法律问题,王峰教授也分享了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数据训练的合法性、版权归属、隐私保护、生成内容抄袭风险,以及国内大模型因规避负面元素导致的创作限制,都为智能文学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他与团队目前通过调用现有大模型API规避了数据合法性问题,但将来在自主训练模型上仍需直面相关挑战。
展望未来,王峰教授认为,智能文学将推动写作流程重塑与行业变革:写作将从个体心灵活动转向团队协作,类似影视工业的分工模式;而作家身份的神圣性也相应减弱,写作成为更普及的工艺与游戏化体验;商业模式将从传统出版、网络售卖转向大众定制服务,将释放巨大商业潜力。引入丰富的情感计算技术,让写作系统更好地去理解读者的需求,是未来智能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讲座互动环节,听众围绕学术写作中AI的合规使用、AI是否泄露用户创意、智能文学的读者群体、智能文学如何延续风格、人类创意是否受AI抑制、AI创作谋利的合理性等问题展开提问。王峰教授回应指出,学术写作中AI可用于前期文献梳理,核心框架与论证需由作者主导并承担责任;用户与AI的对话从原理上与模型训练库隔绝,创意重合应当为巧合;智能文学不会取代精英作家,而是拓展文学边界,读者与创作者可能部分融合;风格延续属于技术问题,批量生产可降低定制成本;AI对人类创意的抑制是技术初期的普遍恐慌,类似计算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适应后将激发新的创意空间;AI创作谋利的合理性需通过实践逐步明确,核心在于用户与平台的权益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