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威廉·燕卜荪诗歌中的抗日战争叙事
日期:2025-11-19 15:00来源: 作者:


20251112日晚,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214讲暨文艺复兴与文明互鉴系列讲座第7讲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重庆大学中文系承办,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张剑以“威廉·燕卜荪诗歌中的抗日战争叙事”为题主讲。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肖馨瑶主持讲座,数十名校内外师生参与,现场讨论热烈。



讲座伊始,张剑教授从中国学人的回忆中构建出燕卜荪的画像:他在西南联大任教,亲历了战时中国知识界的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将英国现代派诗歌引入中国,影响了新月派及众多新诗人,改变了中国现代诗的发展方向。接着,张剑教授将视线集中到燕卜荪诗歌中的“中国作品”,认为既有研究多将抗日战争视为燕卜荪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次讲座则聚焦燕卜荪以中国作为书写对象的作品,并在其中构建出一条清晰的抗日战争叙事线索。



张剑教授首先以“军国主义”这一关键词为切入点,梳理了燕卜荪在日本与中国东北相关作品中的思想线索。在《晨歌》中,地震与诗人从欧洲逃到远东却仍无法逃离战争的体验交织,成为了对战争与逃亡的隐喻。而在《复杂词的结构》《对死亡无知》等文本中,燕卜荪敏锐地关注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学生受豪斯曼诗歌和佛教轮回观影响,产生了轻视死亡的观念。诗人发觉诗歌、宗教与国家话语共同构成了“理想主义的陷阱”,致使青年在崇高、牺牲等话语的诱导下成为军国主义的棋子。在燕卜荪从日本转向中国东北时期,《满洲里》《美丽的火车》两诗与中国东北的殖民状况相关。张剑教授指出,两诗皆可通过对立概念解读:《满洲里》显现出诗人既通过反复书写“正常”暗指殖民的“不正常”,《美丽的火车》则通过“喜欢”与“厌恶”的内心拉扯呈现诗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态度:虽被其现代性表象吸引,但又带有深刻的排斥心理。

随后,讲座聚焦“战争与逃亡”书写,以《南岳之秋》为例剖析燕卜荪如何将自身的逃亡与临时大学的集体逃亡命运编织在一起。张剑教授简要回顾了“七七事变”后北平陷落、高校南迁的历史背景,指出这首诗写于长沙临时大学建立时期。诗中反复出现的fly(有“逃亡”之意)与其变形,及鹰、天使、女巫等多个飞翔意象呈现出双重含义:既再现了战机空袭致使民众和师生被迫“逃亡”的场景,也暗指诗人从英国辗转来到中国。张剑教授还强调,《南岳之秋》作为一首被战时语境浸染的诗歌,呈现出城市遭到轰炸后师生艰难教学的画面,诗人对轰炸的记录也可与《大公报》的相关报道对照阅读。

接着,讲座转向对战争时期诗歌作用的解读,探讨燕卜荪的诗歌如何实现审美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平衡。燕卜荪的诗歌常被评价为不易理解的“玄学诗”,在战时强调作家、诗人社会责任的风气下,更因其晦涩含混遭到了脱离大众、自说自话的批评。面对这些批评,燕卜荪以《你的牙齿就是象牙塔》《给奥登一巴掌》作为回应,指出诗歌与现实的对接模式复杂,且二者的对接应有限度:在不沦为政治宣传的前提下,诗歌可以涉足或介入政治。这种取得政治与审美之平衡的诗学尤其体现在《中国谣曲》中,诗人将玄学想象和战争背景融为一体,呈现出诗歌与实现对接的具体方式。

最后,张剑教授解析了燕卜荪用“龙”与“毒蛇”等意象隐喻中日文化纠葛的尝试。在《中国》一诗中,诗人基于对中日历史和文化交流史的了解,使用“龙”和“毒蛇”、“肝脏”和“肝吸虫”意象暗示中日文化同根同源,且中国终将以道家哲学特有的柔韧性思想实现以柔克刚、同化日本。张剑教授总结道,抗日战争不仅是燕卜荪“中国作品”的背景,更是其中重要主题,还原这些作品的历史语境,更有助于理解诗人对抗日战争、帝国主义的复杂态度。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就燕卜荪对中国新诗的影响、燕卜荪的世界主义立场、何以维持审美和政治之间的平衡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张剑教授指出,燕卜荪引介的现代派诗歌成为了中国新诗人的重要养分,诗人对语义复杂性的关切使得诗中常出现对立概念,诗歌也体现出了燕卜荪的反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诗人的审美倾向则源于黑格尔以降的欧洲传统:诗人应关注永恒话题而非具体事件。



在热烈的气氛中,讲座圆满结束。张剑教授通过文本细读和还原历史语境重读燕卜荪的“中国作品”,不仅更准确地把握了这位英国诗人的立场,也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研究增添了一条来自外部视角的重要线索。此次讲座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启发深刻、余韵悠长的思想盛宴。


撰稿 | 孙洁

摄影 | 王一茹

审核 | 肖馨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