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网络文学与游戏现实主义——以《十日终焉》为例
日期:2025-11-08 15:00来源: 作者:

 2025年11月3日,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212讲暨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17讲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重庆大学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创意写作基地承办,北京大学邵燕君教授主讲,以 “网络文学与游戏现实主义” 为主题,对《十日终焉》代表的网络文学新变进行研讨。讲座由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老师主持,吸引校内外众多师生参与讨论。



 讲座开场,邵燕君教授回顾了自身涉足网络文学研究十余年的心路历程,并指出,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现象,一批“看起来很不爽”的作品,如《诡秘之主》《规则怪谈》系列等,打破了“以爽为本”的固有模式,实现了破圈传播。其中,《十日终焉》正是这股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级”作品。它的出现促使研究者重新思考:网络文学是否正在孕育一种新的现实性表达与文学性形态?

 邵燕君教授将《十日终焉》定义为“一部在规则绝望的世界里寻求正义的故事”。她认为,这部作品超越了普通的“大逃杀”类叙事,其核心魅力在于对残酷规则的深刻把握与人性在极端境遇下的挣扎。在充满恶意的规则系统中,人物一次次地建立底线、坚守文明,完成了在绝境中对人性与正义的捍卫。该作品成为番茄小说网站的顶级爆款作品,打破了付费与免费平台、二次元与三次元读者、网文读者与传统读者之间的界限,以“素人作品”的身份获得了高度评价。



 为解释《十日终焉》这类作品的特质,邵燕君教授引入了日本学者东浩纪的理论,并进行了创造性的中国化阐发。在后现代社会中,支撑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崩解,消费文化从“故事消费”转向“数据库消费”。创作者不再基于对世界整体的统一信仰进行创作,而是从一个由各种“萌要素”构成的庞大数据库中进行组合、再生产。针对这一现象,东浩纪提出了“游戏现实主义”概念。邵教授比较了“角色小说”(如日本轻小说)与“游戏性小说”的现实性基础:角色小说的现实性来源于“会流血的身体”,读者通过对角色一次性生命的共情来感受现实。而游戏性小说(如《十日终焉》)的现实性则在于“让玩家/读者看见死神的面孔”。在可以无限重置、循环的游戏中,玩家/读者以超越故事角色的“升维”视角,在无数次抉择中,主动面对生死、思考规则、探寻意义。这种“与系统互动、对规则本身进行反思”的经验,本身就是网络一代最真切的现实生命体验。

 据此,邵燕君教授提出,《十日终焉》正是一部“游戏现实主义”的力作。它的现实性不在于模仿现实世界的表象,而在于其“设定即真实,表达即反抗”。作品中所构建的规则系统,本身就是对当代社会某种结构性困境的隐喻,而对规则的反思与抗争,则构成了其批判现实的灵魂。

 讲座最后,邵燕君教授总结了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爽文”,再到“后爽文”或“游戏现实主义”的演变逻辑:传统现实主义相信世界有唯一本质,文学能反映它,并指向一个真善美的终极结局。传统爽文默认世界规则坚固不可更改,但通过“金手指”在系统内部获得成功,提供代偿性满足。游戏现实主义或后爽文直接与系统(规则)互动,关注、剖析甚至挑战规则本身。它不一定提供终极解决方案,其“爽感”来源于在局部破解与智性对抗中所获得的觉悟与力量。她呼吁,学界应当正视网络文学尤其是此类“后爽文”的深刻变化,将其真正视为“网络时代的文学”进行研究和评价,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与在其中生活的年轻一代。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围绕游戏现实主义引发的理论延展与网络文学的生态现状,与邵燕君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涉及文学主体的历史变迁、商业性与文学性的对立关系,以及网络文学对严肃文学的冲击与融合等核心议题。邵燕君老师强调,网络文学中出现的“新倾向”正是网络一代在特定技术与社会条件下的重要文化实践,需要同学们保持敏锐的思考能力,进行持续的观察与探索。


撰稿 | 韩笑

摄影 | 董行

审核 | 刘洋

编辑 | 潘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