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科幻《红楼梦》: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与虚拟现实
日期:2025-10-28 15:00来源: 作者:

2025年10月17日,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210讲暨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16讲“科幻《红楼梦》: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与虚拟现实”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重庆大学中文系、重庆大学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承办,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严锋应邀担任主讲人,讲座由中文系教授李广益老师主持,吸引校内外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严锋教授在开场中表达了对重庆这座“赛博朋克之城”的独特感受,以及首次公开谈论《红楼梦》的忐忑与激动。他坦言,自己正是以“跨界之眼”——用技术的眼光看人文,用人文的眼光看技术——发现了《红楼梦》与科幻小说之间深藏的渊源,而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严锋教授指出,《红楼梦》开篇的“女娲补天遗石”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宏大的神话/科幻结构。这块被遗弃的石头,恳求僧道带入人间历练,最终记录着“几世几劫”归于太虚,其时空跨度远超一般现实主义小说,与《沙丘》等科幻史诗的世界观异曲同工。而“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更透露出一种文明循环、世界归墟的苍凉宇宙观,与《黑客帝国》中“模拟中的模拟”的哲学思考不谋而合。



围绕“贾瑞照镜”这一情节,严锋教授认为,“风月宝鉴”完全符合现代虚拟现实设备的核心特征:沉浸感、交互性与成瘾性。镜子正反两面分别映射的“红粉”与“骷髅”,正是虚拟幻象与残酷现实的二元对立。贾瑞的悲剧,恰是当代人沉溺于网络游戏、虚拟社交等现象的文学先声。严锋教授引用文学理论家玛丽-劳尔·瑞安的观点,指出“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虚拟现实”,是一个“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可便携的梦境编织机”。

严锋教授引入了巴赫金的“时空体”概念,认为《红楼梦》中充满了连接不同世界的“门户”。无论是贾宝玉通过一幅《海棠春睡图》神游太虚幻境,还是刘姥姥将贾府众人错认为“画中之人”,都是精妙的“时空体”叙事。这种通过特定媒介(画、镜)实现空间转换与边界穿越的手法,与科幻小说中的“虫洞”和“时空门”在本质上相通,为今天的创意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叙事资源。

严锋教授分享,在主编《新发现》时,曾有文章论证人类文明最持久的记录媒介并非硬盘,而是石头。而收到他所编杂志的读者之一,正是当时在创作《三体》的刘慈欣,云天明在时间尽头送给程心的那颗星星,一如现代科技版的“石头记”。这背后,是人类用最古老、最恒久的介质承载文明记忆的集体无意识,从远古岩画到石刻再到科幻想象,一脉相承。



最后,严锋教授简要梳理了从19世纪的立体镜到今天的VR头显、脑机接口的技术发展史,并展望了混合现实(MR)的未来。他强调,技术的演进史,也是一部人类虚拟化欲望的实现史。面对虚拟世界无远弗届的诱惑,我们更需警惕“贾瑞式”的沉溺。他引用刘慈欣对“内向化”虚拟世界的批判,与《红楼梦》的警示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严锋教授认为,未来的方向或许不在于虚拟与现实的对立,而在于二者的融合与平衡——即混合现实(MR)所追求的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文学、科幻与虚拟现实,其本质都是创造体验、探索可能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与现实的关系。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的生存状态、交互性叙事中读者与玩家的身份界定、以及“我们是否本就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等哲学问题,与严锋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严锋教授认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的、专注的深度阅读方式愈发珍贵,它是对抗信息碎片化丛林的精神“书房”;而关于虚拟与真实的古老谜题,恰恰需要我们在当下的技术现实中,以更开放、更辩证的视野去不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