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出版/Publishing works

《文明经典:通识写作》
日期:2025-09-10 22:56来源: 作者:

《文明经典》教材编写组

石磊

主编



意义生成与通识写作

选自《文明经典:通识写作》


古人讲“文以载道”,将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赋予写作传承道统、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也赋予学者经世致用的社会使命。今天文字早已从“精英特权”下降为大众工具,写作也从经国大业、宏观叙事更多地转向日常化的个体表达。大众阅读与写作的兴起,让写作褪去了神圣维度;文本生成式AI工具的出现,又让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受到质疑。但是在人人都号称能写作的时代,大学生的总体写作水平却堪忧,逻辑混乱、表达不规范、言辞贫乏等问题广泛出现。当此之时,为什么需要写作、怎样写作,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不少高校也陆续开设了专门的通识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重庆大学“文明经典”作为全体学生修习的通识核心课程,自2021年开课伊始,即设置了读书报告写作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之后,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写作读书报告并参加研讨班。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写作来检查、督促和引导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因为写作和研讨是经典阅读教学模式的内在构成环节。在数年的课程运行期间,学生提交了几十万篇读书报告,且在2022年和2024年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写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使得我们深刻认识到,读书报告的写作既是这一课程本身的教学方法,也正好契合了当下大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的迫切需求,需要在理论上作出进一步的梳理总结,以廓清共识并形成专门的教学指导用书。


36F0A

设计批注版式:有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教师点评


作为经典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方法,读书报告的写作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空间并引发意义生成的重要手段。只要学生直接阅读经典文本,他们自己生活的原初经验就会与经典的意义世界碰撞交融,这个过程一定会生发出独特的感受与理解,而读书报告正是要求学生将这感受与理解诉诸文字,即以写作激发经验反刍、促进意义生成,生长并留下属于学生自己的真实而个性化的思想印记。这是一个真诚的互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务必结合经典和自身经验,避免架空泛论、堆砌辞藻、套路套话,避免我们今天已经习惯的无处不在的形式主义话语。因此,写作读书报告是在返璞归真中的意义生成,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想能力的培育。

中学阶段的作文常偏重修辞训练,而在阅读经典之后写读书报告,却是在言之有物的基础上偏重说理写作。与修辞写作、创意写作等相比较,说理写作尤其是谋篇布局、逻辑推理、驾驭材料、修辞炼字的统一体。基于个体真诚的阅读理解体验,然后提炼和表达观点,行文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考量词句、把握分寸、前后呼应等等,这一过程不仅是系统的思维训练,也是从事任何工作必需的组织能力的训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一切工作都终将是写作,而读书报告式的说理写作,正是在培养学生作为现代人在理性思维和工作组织方面的基本能力。

如果将写作仅仅视为表面的遣词造句和逻辑推理,视为规范和规则性的技能,以为写作就是语法构造和修辞润色,那么今天“文本生成”式AI工具已经完全胜任。这种形式主义的机器写作越是泛滥,人的价值和独特性就越是萎缩、人的个体经验和体验就越是无足轻重。经典阅读的读书报告写作,所要求的返璞归真式的“意义生成”,以及在此基础上促成的理性和组织能力训练,正是将学生从形式主义空洞话语中挽救出来的一种尝试。


3180A


填补读书报告写作教材的空白

紧跟AI潮流,增加利用AI工具进行写作的实用指南


读书报告写作因此通过对学生原初经验、创造力和理性能力的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意义生成和思想成长,去实现教育之为教育的真正的人文主义内涵。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重新把握写作的重要性,将写作看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而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理解了古人讲的“文如其人”,文章是每个独特个体“心力”与经验的体现,而培养个体的写作能力即是培养真正的“人”的一种方式,它仍然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本指导读书报告的通识写作教材,是重庆大学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文内涵的又一生动彰显。


唐杰

2025年5月于博雅书院



213C1


文明经典:通识写作

《文明经典》教材编写组

主编:石磊

ISBN:978-7-5689-4970-5

出版时间:2025年5月

定价:58元


主编简介

石磊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和教学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史、创意写作、通识写作。

参与《文明经典(一)》《文明经典(二)》教材编写工作。


目录


教材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经典阅读与读书报告写作

下编:读书报告选编·批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