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开始,博雅学院暑期实践团队奔赴山西忻州,在当地沿两条路线开展相关实践和研学活动。随团宣传组将陆续发来前方即时报道,以展示实践和研学活动中的一些侧面。今天推送的是前方来信之五:总结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博文雅驯、具有卓越意识和社会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2024年6月27日至7月9日,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组织本科2022级学生奔赴山西省忻州市多个区县展开田野实习。队伍兵分两路,分别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发展”开展调研。西线“不忘初忻”实践团沿忻州岢岚、河曲、偏关、神池四县,探访晋西北脱贫攻坚成效、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举措,东线“忻欣向荣”实践团则由五台县、五台山到繁峙县,体悟红色遗产,感受佛教文化,思索传统文化传承保护路径。历经两周,两支队伍满载而归,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书写青春服务社会的绚丽篇章。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晋北大地在中国革命史、抗战史上拥有着相当的地位,这里曾是晋绥、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发生过忻口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抗击外来侵略史上重大的胜利,还孕育了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忻欣向荣”实践团先后探访了徐向前故居、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五台山塔院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及繁峙县伯强村毛泽东路居纪念馆等多处红色教育基地,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感悟革命精神。
在徐向前元帅故居,队员们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清廉简朴的生活作风与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怀;南茹村之行,让大家重温了八路军英勇抗敌的光辉历程;五台山塔院寺不仅见证了先辈们的战斗岁月,也展现了爱国宗教力量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晋察冀军区旧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生动诠释了军民团结、英勇抗敌的民族精神;伯强村的小屋虽简,却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激励着青年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刻洗礼。同学们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实践团师生在徐向前元帅纪念馆接受爱国教育)
感受佛教文化,思索传统的传承转换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寺庙众多,有着庞大的古建筑群,不仅是汉、藏、满、蒙古等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典范,也是东亚乃至世界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五台山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不仅聚焦佛教文化与僧侣日常,还细致考察了寺庙义工体系及普寿寺对女性修行者的教育和影响,感受着佛教文化在当代的活力与广度。团队还关切五台山寓言故事的传承现状,通过访谈讲解员与游客,探索文化延续之路。
建筑领域泰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曾于20世纪30年代四次深入山西、探寻古建,受此启迪,调研小组沿着这条被后人誉为“梁林路”的轨迹,系统考察了五台地区的南禅寺、佛光寺等佛教建筑,通过现场观摩、访谈、查阅文献资料,加深了对古建筑艺术的领悟,更对五台山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传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明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复建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繁峙县自然与文化资源)
走进新农村,建言乡村振兴
博雅学院“不忘初忻”实践团深入忻州西部,遍历岢岚、河曲、偏关、神池四县,亲眼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团队足迹遍布多个村庄,目睹各村依托资源禀赋,探索特色产业之路,加速迈向现代化农村。
在河曲县唐家会村和榆岭窊村这两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同学们关注到乡村如何以人才为引擎,推动乡村振兴。唐家会依托村委的坚强领导,利用近年忻州打造的长城旅游公路提供的契机,旅游、农业、轻工业多产业并进。如今的唐家会不仅用大棚种植抵御晋西北无霜期短的不利条件,帮助村民增收,并大力发展服装、食品加工等乡村轻工业,还建立游乐场,广开就业门路,吸引了不少大学生返乡就业,实现了村里的常住人口的连年增长,提供了应对乡村人口流失的一种模式。相比之下,榆岭窊村区位偏远,地势崎岖,但这里充分抓住优秀村民回村投资的机会,完善大棚种植的基础设施,升级种植技术,并筑巢引凤,打造人才公寓,吸引山西农业大学的多位优质毕业生加盟,村民学到了技术、提升了收入、住进了漂亮的洋房,蔬果在会员制商业模式下销量可观,全村的收入连年增长。实践团成员走进这里科技感十足的大棚,近距离观察农作物,还拿起农具走向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耕辛劳,深刻体悟着“农村大有可为”的真谛。
(实践团在岢岚宋家沟与村干部、村民座谈)
调研生态变化,见证生态治理成就
西线“不忘初忻”实践团在调研乡村振兴成效之余,还亲眼见证了晋西北黄土高原的绿色蜕变。近年来,山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途上书写了辉煌篇章,昔日水土流失、黄沙漫天的景象已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翠绿,波浪般的绿意盎然。这不仅是生态环境的重大改善,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在河曲县黄河生态博物馆,实践团见证了晋西北人民自四五十年前就开始的造林行动,他们以愚公移山之志,历经数十年艰辛困苦,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当地环境的生态治理方法。而在山高路陡的偏关县,实践团亲眼目睹了这种治理模式的落地,过去的薄土荒山如今已种满灌木与乔木。经过调研,同学们认识到山西人民的“先灌后乔、乔灌结合”的造林之道:乔木成林需要较长周期,郁闭前固土能力弱,防护效果差,而灌木生长郁闭快,易繁殖,收益快,先灌后乔种植效益更高。如今这样的治沙模式已形成规模,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在晋西北绵延上百公里。
在实践团走过的地区,各县各村因地制宜,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两不误。河曲县榆岭窊村依据当地坡陡、平地少的地形地势,在原始未开发的山沟上开辟梯田,开出鱼鳞坑,栽种上当地特色树种海红果树,既能整治水土,又能提供经济收益。岢岚县宋家沟村坚决贯彻退耕还林政策,严禁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在退耕还林的同时,宋家沟也坚持植树造林。他们退了一千多亩坡度二十五度以上的农田,整治无主荒地,同时开辟林地栽种云杉、松树等树种,既方便在山上植树,又能提供经济效益。
(同学们在土沟乡榆岭窊村进行生态调研)
山西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传承并发扬了“右玉精神”,不畏艰难、持续奋斗,将昔日贫瘠的黄土地转变为生态与经济并进的美丽家园。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书写着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
2024年暑期,博雅学子在田野实习课程中深入山西忻州腹地,开展深度调研,以行动体悟博雅教育“整全、汇通、卓越、担当”的理念,践行重庆大学十六字办学宗旨中“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内涵,也更深刻地理解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寄语:“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重大博雅学子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思接千载,行以致远,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担当,以不懈奋斗向党和人民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