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关心社会、心系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博雅学子,2025年6月25日至7月10日,重庆大学博雅学院2023级全体学生组建成“彝火相传”和“酉水悠扬”2个实践团,在多位老师的带领下,分别赴四川大凉山昭觉县日哈乡和重庆市酉阳县酉水河镇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围绕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调研。

一、巩固攻坚成果 奏响振兴新章
四川凉山与重庆酉阳,正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以焕新的姿态向着时代浪潮奋力追赶。这里的彝族群众与土家族儿女,将传统的烟火气与现代的发展力巧妙交融——既守着祖辈传承的烟火岁月,在火塘边、吊脚楼里安享生活的安稳;又踩着时代的鼓点,在田间地头、产业车间中以奋斗为笔,共同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彝火相传”实践团在指导老师与当地向导带领下,突破语言壁垒,深入日哈乡亲历亲闻村民日常。这里彝族延续半农半牧传统:既耕作荞麦、燕麦、土豆、玉米,圈养猪鸡,又保留山地草原放养牛羊马的游牧习俗。通过与村委会交流、村民深谈,实践团记录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作息,更发现他们正以挖草药、当毕摩师等传统技艺拓宽收入渠道,在坚守与创新中书写生活新章。


“酉水悠扬”实践团在河湾村村支书的系统讲解与实地走访中,初步了解了该村的基本情况。河湾村常住人口2976人的村落(土家族占比超90%),以东寨、西寨划分为八个自然小组,既有移民区西寨聚集的农家乐烟火,也有东寨成片吊脚楼群里的岁月沉淀——飞檐翘角间,土家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悄然共生。产业层面,500余亩柚子田郁郁葱葱,青菜、白菜、玉米铺展田间,更以“生态+民族”为底色发展特色旅游;姓氏则以白、彭、田、戴为大姓,串起乡土血脉。
二、守护民族文脉 探寻传承新途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根脉,是镌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保护和传承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彝火相传”实践团以小组单位,深入日哈村,与不同年龄的村民深度对话。同学们亲收挖草药、参与毕摩仪式、试穿民族服饰,记录牧羊人生活、与孩童玩“老鹰捉小鸡”、绘画日哈村山水、开展联谊晚会等,通过音乐、竹编、刺绣、农耕与游牧,深入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主要经济收入。
酉水河畔,“酉水悠扬”实践团走进“中国最美土家山寨”河湾村。这里,保存较完整的土家族传统聚落风貌、独特山水格局和浓郁民俗文化。热烈的摆手舞、清亮的酉阳民歌、古朴的柚子龟、精巧的吊脚楼,串起土家族的文化脉络; 实践团以现场观摩、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与文献梳理等方式,记录文化“活态”,更尝试为传统注入现代活力,而是让民族文脉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三、探寻乡村实况,彰显青春力量
凉山日哈乡与酉阳河湾村的村民依托自然禀赋与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努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乡村振兴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日哈乡各村都非常重视人才教育,瓦曲村女大学生尔洗的求学路,恰似“索玛花”突破重山阻隔的绽放——从大凉山深处到更广阔的天地,她的故事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注脚。日哈村的家庭牧场正突破传统散养模式,向规模化、产业化运营迈进,为乡村畜牧业注入新动能;依托便利公路与壮美风光,旅游业也成为彝族群众增收方式之一。如何应对人口流失、激活内生动力,可能会成为日哈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
在酉水河畔的河湾村,女性力量正书写着独特的振兴篇章:她们积极加入制作无人机配件生产,既融入现代产业浪潮,又在传统与新兴领域找到平衡,展现个体发展的多元可能。“酉水悠扬”实践团发现,村民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的“河湾印象”, 宣传“河湾文化”,让土家文化从“深闺”走向“网络”。近年来,旅游业与农家乐的蓬勃发展为河湾村产业转型探索了新的途径。



结尾
博雅学院实践团队带着对民族地区的热忱,深入凉山彝族与酉阳土家族聚居地开展调研。队员们以小组为单位系统梳理调研素材,既以镜头记录民族文化脉络,又以笔端沉淀实践思考,人均完成5000字调研报告,并在学院报告厅开展集体汇报,多篇推文在大学生云报、多彩青年网等平台刊发,让民族地区的发展故事“破圈”传播。
这场历时半月暑假社会实践,不仅是知识的“向下扎根”,更是青春的“向上生长”。队员们在与村民的共话中感知乡土温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锤炼沟通协作、调研分析等综合能力,更将课堂所学与乡村需求紧密结合——为产业发展建言、为文化传承献策,用青年视角为中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