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news

当世界青年与重庆相遇:人间烟火中的文明交流互鉴
日期:2025-07-13 00:00来源: 作者:


嘉陵江的晚风拂过千厮门大桥凌空横贯的彩虹身影,来自希腊的康斯坦蒂娜(Konstantina)举起相机,定格下解放碑和洪崖洞的璀璨灯火。她是位爱摄影的姑娘,经常在城市景观和古迹面前驻足拍照。这是她们6位希腊学生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而重庆的立体山水与人间烟火,成了她们对中国的第一份鲜活记忆。

27144

喜欢中国文化、爱拍照的希腊女生康斯坦蒂娜

7月1-10日,2025“青年使者交流学习计划”国际夏令营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启幕,这场以“在重庆发现中国”为主题的文化之旅,让来自希腊、巴西、匈牙利等12个国家的近30名青年学子,在10天里读懂了一座城,也触摸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2CFD7

参加夏令营的国际学生在认真听课

课堂上的重庆:从历史与文脉深处走来

博雅学院为这些国际学生安排了全英文系列课程,参与授课的正是来自学院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课程内容涵盖重庆历史、城市与工业建设、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授课和研讨互动,融入重庆大学博雅教育的培养模式,让大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重庆、认识中国。

2AAAC

钱锋老师的重庆历史讲座

“1941年的重庆,防空洞的灯火曾照亮无数中国人的坚守。”钱锋老师“抗战中的重庆往事”讲座,让课堂上的空气略显凝重。“在那样艰难的时刻,这座城市靠什么坚持下来?”许多同学皱着眉头疑惑。当听到“全城百姓捐钱捐物,学生们背着书本在防空洞里上课”的故事时,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坚韧,是这座城市的基因与品质。

38980

学生们在课间做拼图游戏

博雅课堂上的知识,也总是与鲜活的地域历史文化符号相交织。王瑞静老师从人类学视角解读“西南地区的山、人与文化”时,屏幕上闪过苗族芦笙舞的视频画面,这让几位来自东南亚的同学有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时会意微笑、跟着节奏比划。

余昕老师则围绕“三峡”这一水文符号,讲述以“纤夫号子”为代表的民歌仪式,展示武陵民族走廊和古镇聚居地的风土人情。河流不仅滋养土地,还孕育了动人的生命之歌”,她说,“各位同学远道而来,你们的文明和文化一定也依偎在大江大河之畔吧。”

3E363

学生在课上与教师积极互动讨论

行走中的发现:触摸城市与文明的脉搏

参加国际夏令营的许多同学是第一次来中国,重庆是他们对中国的“初印象”。为此,夏令营活动还安排大家走出校园,开展城市漫步(City Walk)。他们参观重庆规划展览馆,漫步龙门浩老街、解放碑,观赏嘉陵江夜景,透过城市肌理,去亲身感受重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丰富的生活场景,深度体验这座内陆大都市的无穷魅力。

FCAEF

在重庆规划展览馆听讲解

这也正是此次夏令营的独特之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密切配合,在时间节奏上也保持一张一弛,让课堂知识在实地考察中落地生根。

7月4日,涪陵816工程遗址的坑道里,凉意沁人。钟准老师指着高达数十米的地下核反应堆大厅介绍:“这是上世纪60-70年代,数万名建设者用双手凿出的‘地下长城’”。这时,巴西学生费利佩(Felipe)忍不住伸手触摸斑驳的岩壁:“难以想象,在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他们如何完成这样的奇迹?”他的疑问里,藏着对中国建设者的深深敬佩。就在此前一天,钟准老师还在课上讲解“从三线建设到一带一路”,回溯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历史的叙述在工业遗址的宏大庄严里,获得对曾经奋斗时代的直观映证。

EAC92

教师带领国际学生参观816工程遗址

而在被称为“上帝折鞭处”的钓鱼城遗址,同学们则回想起此前一天钟融冰老师关于“历史中国的内亚经略与文明交流”的主题演讲:“历史从不是孤立的,一座城的坚守,竟能牵动几千里之外的人类命运。”

今天,在江河要塞、断壁残垣间,仿佛仍能听见宋元战争的呐喊;遥想上千年前,中国内陆就与从中亚到欧洲的世界格局有着深刻的互动关系,文明从来都是彼此相依共生。

F059F

钟融冰老师的关于文明交流的历史课

同样,在周胤老师为大家讲述“丝绸之路与中国佛教史”之后,同学们便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现场研学。在千手观音造像前,阳光透过石窟照在石刻的微笑上。团队中来自英国的萱萱(Xuan Xuan)同学中文水平最好,她不时为全体同学做着义务翻译,当她盯着观音像上细密的金箔,听老师讲到“工匠们花了8年修复,让千年艺术重焕光彩”,不禁感慨:“中国对文化遗产的珍视,让我看到了文明传承的力量。”

文化的共鸣:在人间烟火中心心相印

为了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熟悉彼此,博雅学院还专门请刘珂舟老师带领大家开展一系列轻松有趣的破冰游戏,现场气氛经常轻松活跃,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在互动中迅速拉近距离、愉快地交流探讨。

142CEC

在茶馆里共品中国茶、看川剧表演

文化的交融,往往还藏在最日常的烟火气里。在磁器口古街的茶馆,川剧变脸演员突然一个转身,红脸变花脸,来自墨西哥的女生卡里梅・卢塞罗(Karyme Lucero)吓得捂住嘴,随即转为会心欢乐的笑靥,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茶桌上,茉莉绿茶的清香袅袅升起,匈牙利学生卡米拉(Kamilla)捧着茶杯,慢慢啜饮。茶的味道温柔而热烈,就像此时此刻重庆人的热情。

D88FA

参观“一带一路”枢纽:西部国际物流园

在西部国际物流园区展厅,同学们观看沙盘演示,了解货物如何在枢纽装上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15天就能抵达欧洲。”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巴基斯坦学生奈马特乌拉(Naimatullah)眼睛发亮:“‘一带一路’不是地图上的线条,而是真的在连接我们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跨越山海、彼此联结的内在动力;只要人间烟火生生不息,对和平繁荣的期盼便能在世界每个角落,触发心心相印的经久回响。

117F05

在饶家院举办的中外青年对话活动

在重庆大学饶家院的天井古建筑里,主题为“互学互鉴、共促繁荣”的中外青年对话,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暮色降临。

韩国学生严昌秀(Eom Changsu)用质朴的中文分享着自己的重庆印象:“我们国家的首尔,也是山城,但重庆的层次感更让人着迷。”所有同学都踊跃发言,这里没有语言的隔阂,只有思想的碰撞与人文情感的共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子,在感知重庆与中国的同时,也在交流着彼此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每一天都是满满的干货与难忘的收获。

离别的约定:带着共识与友谊再出发


B91FE

希腊学生卡莉罗伊(Kallirroi)在作中希比较汇报

7月9日,夏令营活动举行汇报会,同学们分为5个小组展示这10天的收获。康斯坦蒂娜的希腊小组用拍摄的不同图片,讲述着从希腊来到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与人文共鸣,言语间满是新奇与兴奋,关于重庆的人、建筑、安全、交通、食物等等,俨然是一场“中希文明对话”。

西班牙小伙爱德华(Edward)、阿尔及利亚小伙卜拉欣(Brahim)别开生面,他们在世界地图上标识出所在国家与中国的相对位置,指出贸易物流和人文交流正在突破大陆重洋的阻隔、重塑世界人民之间的关系。在重庆、在中国,历史的纵深与发展的活力,正与世界一起同频共振。

6462F

西班牙小伙爱德华在演讲

同学们惊叹于重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与城市发展态势,理解其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潜力与活力;他们表达对重庆大学博雅教育的理念模式以及书院环境的称赞,也表达对这一段难忘中国记忆的珍惜,更表示会把收获的满满知识与友谊带回家乡:“我们会再来的”,“下次要带家人来,看看这座让我读懂中国的城市。”

孟加拉学生穆德・阿里夫(Md.Arifura)正在读国际关系学的博士,他的发言充满了学理智慧与未来想象,他号召大家,一起想象100年后的重庆、中国与世界,教室里洋溢着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乐观主义共识。


3FADA

孟加拉学生穆德・阿里夫的未来想象

这场始于重庆的相遇,终究会蔓延向更远的地方。

就像余昕老师在课上所说:“文明的对话,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当一个希腊青年为重庆的夜景驻足,一个中国学生倾听巴西的故事时,那些悄然生长的理解与共鸣。”

而这,正是“在重庆发现中国”的真正意义: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立体与鲜活,让青年成为跨越山海的桥梁。

“在重庆发现中国”国际夏令营,为中外青年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增进了解的平台,是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推动教育国际交流的生动实践。

25A44A


撰稿\孙赫阳、朱颖菁、邬含沁、郑晓 等

摄影\李奕江、张心怡、姚慧、谭乃豪、刘子馨 等

审订\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