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下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新晋教授就职演讲,哲学系新晋教授谢利民作了题为《重建第一哲学的现象学道路》的报告。学院党委书记孙江林、副院长唐杰、在院教授和师生,以及来自人事处、社科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的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由孙江林主持,他指出,新晋教授进行就职演讲、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接受同行评议,是借鉴自欧洲的一项学术传统,已经成为我院教师晋升教授后的正式仪式;今天我们在百年重大老图书馆所在地、博雅书院报告厅共同见证这一仪式,体现了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对于学者的学术职责和学术生命的尊重,也表达了同仁们对于先进同事的期望和鼓励。

(张文涛教授代表哲学系同仁为谢利民教授奉上鲜花和亲切祝贺)
在热烈的掌声中,谢利民教授登台演讲,他深情回顾了自己在院的学术经历,感谢学院提供的宽松自由的氛围和同事们的一路关怀帮助;他表示接受就职演讲的任务时深感任重道远,前有先贤、后有来者,勉励自己以振兴学术、引领思想为己任。

在演讲中,谢利民教授首先阐述了“第一哲学”的概念与历史,他指出,第一哲学意味着人类思想的终极追求,通过探究“第一者”,试图刻画统一的世界图景;但是从前苏格拉底哲人开始的古代第一哲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元论困境,笛卡尔肇始的近代第一哲学,引发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有鉴于此,由胡塞尔奠基的现象学,提出要回到自身被给予的实事(Sache)本身,悬置一切理论预设以重启第一哲学。
为达到实事,胡塞尔诉诸“现象学还原”,但这依赖于主体的严格的自身同一性,换言之还是预设了主客的绝对差异;海德格尔早期的“此在”并未摆脱主体性的阴影,中晚期的存在的“显隐二重性”的自身遮蔽又导致新的循环悖论。

归根结底,传统的第一哲学总是预设世界中有某种绝对者。谢利民提出,真正的实事不是内在的主体,也非超越的存在,而是世界的自身构造:原初交织的同一化和差异化。新的现象学与第一哲学路径,应该基于这种同与异的原初运作,即永恒的活性(Lebendigkeit),去呈现现象的涌现之源与意义的奠基,这一路径或可称为“思辨现象学”。他希望各位哲学同仁可以一起为着这样一个哲学路径去努力。
在互动与谈环节,张文涛教授、高秀昌教授、金浪教授、李放春教授,以及郭畑、沈秋、刘珂舟等教师纷纷发言,对谢利民教授的晋升和报告表示祝贺,对他提出的第一哲学新路径所体现的学术气象表示肯定,并围绕着“活性”概念,以及现象学与中国哲学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德里达“差异(Différance)”哲学等等的会通热烈探讨,切磋琢磨、谈笑风生,始终意犹未尽。

实行新晋教授就职演讲制度,是博雅学院&高研院建设学术思想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教师协力担当时代思想课题,面向前沿、促进交叉融合,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文化氛围。树西南风声、领时代风尚,重庆大学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建设中国西部最好的基础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