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论文(按时间顺序):
《别裁伪体再论“诗”——lyric的历史演变及观念形态》,《文艺研究》2023年第12期。
《重省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的知识起源——与范劲教授商榷》,《文艺争鸣》2023年第9期。
《弗·施莱格尔与德国浪漫派的“文学”概念解证》,《北京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
《语言的规定性——西方学者关于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学之关系的早期思考》,《文艺研究》2022年第8期。
《似“诗”而非谈“文学”——误译背后的概念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新世界文学”与“跨文化”》,《中国比较文学》2022年第1期。
《概念史与历史时间理论——以科塞雷克为中心的考察》,《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6期。
《领悟中国精神世界和审美观——葛禄博〈中国文学史〉要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佛学既昌,新意杂陈——德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的佛教影响论说》,《文艺争鸣》2020年第10期。
《起源误识与拨正: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语义》,《文艺研究》2020年第8期。
《关于概念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载《史学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关键词方法的意涵和局限——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重估》,《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0期。
《历史形变与话语结构——论世界文学的中国取径及相关理论问题》,《文艺争鸣》2019年第7期。
《“形成的”和“做成的”:重评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南国学术》2019年第2期。
《何谓世界文学?》,《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
《“跨文化”述解》,《文艺研究》2015年第9期。
《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百年而作》,《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6期。
《“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文学的位置与批评的空间》,《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
《概念史八论:一门显学的理论与实践及其争议与影响》,《东亚观念史集刊》第四期(2014)。
《“究竟是谁能够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
《“中间道路”的艺术史观——豪泽尔艺术社会学思想探析》,《学术研究》2013年第4期。
《一个有悖史实的生造“衍指符号”——就〈帝国的话语政治〉中“夷/barbarian”的解读与刘禾商榷》,《文艺研究》2013年第2期。
《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2期。
《“文学作为社会幻想的试验场”——另一个德国的“接受理论”》,《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
《“经济”译名钩沉及相关概念之厘正》,《学术月刊》2008年第6期。
《“Intellectual”的中国版本》,《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民族主义原则损伤之后——中国一百五十年羡憎情结》,《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论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嬗变》,《史林》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