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特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教育 > 培养特色 > 正文 >
27
2017.12

作者:

看看人家的大学: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经典阅读教学


你梦想的大学课程什么样?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提供文史哲、政经法、本硕博贯通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课程设置“少而精”,每学期4-5门主要课程,以小班教学、深度研讨、大量阅读写作、全程导师制为特色,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文明传统及其经典,培养学生自由而宽广的气质与视野。



王阳明《传习录》  秦峰


秦峰

4FD0


      “王阳明《传习录》”,课程采取原文逐条解读的方式,从概念的辨析达至义理的融贯,引领学生走进宋明理学家的精神世界。


治宋明理学者无不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传习录》不仅是理学的经典,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典,钱穆先生就曾将《传习录》列为国人必读的国学著作之一。但理学之书历来号称难读,非文字古奥,而是义理难明。在宋明理学的系统中,相同的概念,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解释,人言言殊,初读之如坐云雾,不明就里,而且理学家讨论的问题又深入人心精微处,牛毛茧丝,无不辨析。因此,要真正进入理学家的精神世界,就必须要明辨概念分际,厘清义理脉络,切忌含糊笼统,揣摹意測。


荀子曰:“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本课程亦属诵数思索之事,故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注重义理的讲明。要知义理之确解与评鉴,非精思深造不能至,而得系统之原委,会而通之,则尤难。秦峰老师相信,学生通过《传习录》的研习,不仅对儒家的生命智慧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个人修身处世方面也会有所裨益。





古希腊语    罗晓颖


罗晓颖

6E29


“Μελέτη τὸ πᾶν”(熟能生巧,又译练习就是一切)是罗晓颖老师教给学生们的第一句古希腊语,这句古代箴言恰好指明了学好任何语言的根本方法。


古希腊语与拉丁语是西方古代经典的基本语言载体,要进入古人所记录和描绘的瑰丽生活和思想世界,有必要首先学习这些语言,因此它们是欧美人文中学和大学博雅学院的基本语言课程。罗晓颖老师指出,这一课程并非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为真正阅读古代经典作品所进行的“语文学”学习;事实上,我们的翻译练习和阅读文选几乎均来自或改写自古代希腊语经典作品。


古希腊语经历了古风-古典-共通希腊语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且方言众多,不同时期的经典成为我们一窥古代多姿多彩的文明世界的窗户。我们教程所讲授的古希腊语为古典时期的阿提卡方言,即柏拉图、色诺芬、修昔底德、阿里斯托芬、吕西阿斯以及希罗多德等的伟大作品所使用的方言。因此这一课程将会拉近我们与这些伟大作家和作品的距离。


罗晓颖老师还认为,即便日后不从事希腊研究,古希腊语也将为我们的英语和许多西方语言的学习带来极大益处。作为屈折变化语言,古希腊语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性、细密而幽微的“纹理”,以及与希腊(哲学)思想难以言表的密切联系。这意味着,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数学般的精确、哲学般的思辨、诗歌般的灵感以及战士般的勇气。对我们而言,这将是一个充满挑战且必定大有收获的学习经历。





《诗经》  刘书刚


刘书刚

85F4


“不学诗,无以言”,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诗经》一直极为重要;时至今日,它也是我们贴近先民生活、体悟古人心志、学习修辞技艺的重要典籍,更是了解中国诗歌传统必须面对的作品集。


诗关政教。无论追念远祖、垂训后世的“史诗”之制,还是美刺王政、恻隐民情的感时之作,抑或图写耕作、行役、婚恋等社会生活的篇什,《诗经》中的作品都与周之兴衰相始终。本课程将借助于诗篇的读解,展现周人自创业西陲到兴致太平、由王室衰微至托命于诸侯之间的历史历程。


诗本性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经》中的诸多诗歌,本就是诗人发抒心志、吐露衷情的产物。不遇于时的屈抑之感,遭逢乱世的飘零之态,久别睽离之苦,相遇相得之乐,诗之动人处,莫过于情,课程也会训练同学们披文见情的文本分析能力,以此感悟古人鲜活生动的灵魂。


诗无达诂。年代久远、训诂茫昧,诗歌文体本身亦有语句断续跳跃、意脉明晦离合的特色,历来解诗者又各自有其诠解思路、阐释意图,种种原因使得诗篇意旨聚讼纷纭。课程以朱熹《诗集传》为教材,但也会上探汉唐诗学,下及今人著述,为同学们呈现文本间蕴含的丰富可能性,锻炼诗歌阅读能力。





莎士比亚戏剧   邹羽


邹羽

5B17


莎翁好用无保留的讥讽见证无保留的爱情,好用最华美深情的辞章刻画兄弟阋墙的修罗地狱。在他的舞台上,痴人发表真理,国王多成死尸;弱者的命运可由强者的意愿一夜改观,强者为改变命运作出的努力却必然招致无情的报复和彻底的毁灭。


莎翁的舞台就像一个巨大的历史漩涡:台上的过客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离逸的行脚总让他们折返舞台,不论作为鬼魂还是记忆;台下的过客没有方向,因为他们只有在比虚幻更虚幻的真实和比真实更真实的虚幻之间度越晕眩,质疑常理。


阅读莎剧的目的,肯定不是要去掌握所谓诗人的志趣或者作品的真谛。莎翁天才超迈今古,远非常人可以揣量。常人在所能为,不过与该翁同其俯仰,仿佛其呼吸,追摹其歌哭,在想象力日渐逼仄的工业时代放纵想象,在行为范式日渐重复的承平之年偶尔回味人类历史亦无法包容的瑰怪虚构。


从历史剧和喜剧,到悲剧和神话剧,对于篡位主题的关切贯穿莎翁整个创作生涯。故此本课程选择《理查三世》、《皆大欢喜》、《哈姆雷特》和《暴风雨》为核心文本。另备卡尔·施米特、勒内·吉拉德、恩斯特·坎特罗维茨、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等名家著作中诸多精辟论段以为解析评点的助力。在莎翁的世界,谋位篡夺既属天理之变,亦是人情之常。因此懦夫烈女,枭雄哲士,凡在网罗,难逃悲喜。诸生欲知端详,何妨漫漫一生中,假渠十六日?





三礼   陈绪波


陈绪波

8DE4



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国学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非常的广博,非常的复杂,可是在国学里面它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儒学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经学。不研究经学,不了解经学,应该说就没有把握住我们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的部分。”经学在中国古代学术中,长期居于最重要的位置,但是现在却成了一门最陌生的学问。


中国经学包括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三礼”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三部。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是儒家重要的礼学经典。《周礼》原名《周官》,主要记载了周代官制;《仪礼》主要记载了周代的各种典礼仪式;《礼记》内容繁杂,既有各类礼仪的记载,也有礼义的阐发。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三礼”则实为中华礼文明的渊薮。


经典的学习首先要从元典入手,在阅读过程中更应重视历代经典的解释,从汉唐注疏到清人的疏解,都是我们要讨论的对象。“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出自《礼记·曲礼》。这是时人习“礼”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原则,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当悉心体会,更应以“礼”自勉。





柏拉图《理想国》  张文涛


张文涛

DDA7


张文涛老师认为,真正的经典是鲜活的,是跨时空的。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正是这样一部常读常新的经典。


在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采用对话的方法引导人们通过自我反思来面对问题。学生们在阅读《理想国》的过程中,同样能够跟随苏格拉底的思路反观自身。在张文涛老师看来,西方古典文本的陌生性更能够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刺激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困惑的雅典青年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这种心灵上的共鸣使他们很快就能理解书中的思想。他们收获的不仅仅只是一般的知识,更是世界观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张文涛老师认为,这正是这部经典与博雅教育的不谋而合之处。


课堂上,张文涛老师注重文本细读,在古希腊文明的背景之下,以《理想国》为核心进行辐射式教学。通过其它文本和二手文献的引入,学生们既能够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又能够把握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但他更希望学生们可以领悟经典中的现世关怀,意识到产生于礼崩乐坏之时的《理想国》,其实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有精神上的共通。正因如此,阅读经典时既要深入古代,又要回归当下,将经典转化为现实中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道路”,这既是苏格拉底的振臂疾呼,也是博雅教育一直不变的理想





四书    田探


田探

6393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四者不仅是儒家之正统,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结晶所在。今人欲上窥中国古先圣哲的微言大义,探求中国文化渊旨,当以“四书”为始。


“明德”是《大学》的宗旨,也是研读“四书”的核心,它包括身心之德与政治之德。好的生活“里仁而居”,好的政治“为政以德”。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研读“四书”,既要有身心修炼、性情陶养的切实工夫,也要有深究“化民成俗之意”,“修己治人之方”的学术追求。


在“四书”的研读中,平心、易气、阙疑是必须的品质。熟读玩味,昼诵夜思,方能有切己的体贴。“四书”课程以《四书章句集注》为读本,结合其他古本注疏,择其精要篇章,做详尽的讲解和阐发。将对人生的思考融入经典阅读,以细致的学脉考究,了解中国文化的精义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以利于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心性的成熟。





《昭明文选》    袁敏


袁敏

7424

李白曾“三拟《文选》”,杜甫“熟精《文选》理”,沾溉后人的《昭明文选》到底是怎样一部文学秘笈?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精选先秦至梁一百三十位作者的七百余首各体文学作品,唐以前的文学精粹,尽在彀中。


袁敏老师认为,正如《史记》不仅是史书,也是《太史公书》一样;成书于南朝梁鼎盛时期的《文选》不仅是文学“总集”,也是昭明太子“经国大业”的一部分。


本课程师生一起精读《昭明文选》各体文学的代表性篇目,打破文学史藩篱,力图展现唐以前中古文明的魅力。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未经整理(繁体竖行无标点)的古籍。启发学生思考中古时期历史发展、社会思潮、文学新变的脉络。探析汉魏六朝士人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建安风骨与魏晋风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以传统智慧濡养心智,淬砺风骨。





西方契约论    陈颀


陈颀

84E7


17世纪兴起的西方契约论奠定了现代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并成为现代社会理论和法学理论的主导思想之一。陈颀老师开设的《西方契约论》课程涵盖了霍布斯《利维坦》、洛克《政府论》和卢梭《社会契约论》等最重要的契约论经典。


每一位思想家都有自己的理想国,其中寄托着他本人对政治社会的向往。霍布斯的“国家主权”理论脱胎于革旧创新的大时代,“利维坦”是《圣经》述及的一种力大无穷的巨兽,霍布斯借其类比一个强大的国家:君权不是来自神授,而是人民的转让托付。洛克《政府论》是其在替英国1688年阶级妥协辩护:政府的目的是保护财产;最好的政府形式是议会具有最高主权的制度。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为十八世纪末法国、美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人生而自由平等,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


陈颀老师认为,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契约论虽然各有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其理论前提都基于自我保存的自然权利,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学的自然正当的目的论,其理论构成都是“自然状态-社会状态-理想状态”,其理论实质都是对国家建构的设想方案。


陈颀老师注重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能力与方法,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理解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与分析方法,并期待学生在了解西方契约论思想的基础之上,回溯中国政治传统,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魔鬼总是藏在细节中”,这是陈颀老师研读契约论经典的经验之谈,也是他敏锐、严谨的学术作风的重要体现,更是他对学生的读书态度的一大寄予。





《史记》    慕容浩


慕容浩

7693


“《史记》为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居二十四史之首。其中既有从大时代大角度的着笔,又有小角色小细节的点墨,太史公凭借自身出色的史才和史识将历史以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呈现了出来。”课堂上,慕容浩老师向我们介绍《史记》的时候如是说道。


授课时,慕容老师注重对文本本身的阅读,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建出完善的历史进程,为我们进入文本提供不同的角度,引发我们对历史的自我选择、自我开发。同时,又不仅仅囿于文本,慕容老师在讲述时辅以地图、出土简牍等丰富的历史材料,充实了扁平的历史画卷,启发我们对历史产生多样的理解与看法。


“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既是太史公的内心独白,又表达出历史于我们的独特价值,而《史记》这门课程便会引导我们去思考这种价值的内涵,思考历史于我们的意义。





美国史    于留振


于留振

9C3F


博雅教育的理念之一是追求“自由而卓越”,但是何谓“自由”?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或许倾向于从抽象意义上讨论自由,而历史学者则重视“自由”含义的历史语境,既不能视之为超越时间限制的哲学范畴,也不应将其看作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终极目标一往直前的历史叙事。


在美国历史上,美国人对自由的讨论通常是以历史的而不是理论的方式进行的,自由的历史因此始终是一个充满辩论、斗争和分歧的故事,自由的内涵总是在不断受到挑战和发生变化。于留振老师“美国史”课程,就是从美国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自由”这个概念入手,就其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和表现来讨论美国历史。这首先得益于“新美国史学”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在讨论美国“自由”的历史时,特别注重分析美国历史上不同种族、族裔、阶级和性别的美国人的历史经历。同时,还以“自由”这个政治话语为主线,讨论美国国家制度的起源和演变,分析美国历史上不同改革运动之间的联系,并探讨美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在全球化的今天,最后一点显得尤其重要。


于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大量阅读不同群体的美国人的“自由”故事(即不同历史群体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美国历史的语境,摈弃先入为主的偏见,认识美国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了解和熟悉美国与美利坚国家的曲折成长历程。只有在准确详实的历史基础之上,才能为中国思想界的相关讨论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春秋公羊传》    黄铭


黄铭

CF01

经者,常也。经学在古代被视为常道。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此反而最陌生。加之现代学科分类,经学更是无处安放,或只能削足适履,作为某一学科、某个理论的材料。但这种处理方法会遗失经学中最精微的内容。


黄铭老师认为,研习经书当破除学科偏见以及现代人的妄自尊大,应该尊重历代注解,重视细节。就《公羊传》而言,一定要精读何休《注》与徐彦《疏》,推演条例,属辞比事,体会古人细密之用心,并从中寻找原生性的问题意识。


同时《春秋》为明辨是非之书。司马迁述董生之语云:“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诸多学说、立场的交锋,更有古今思想的碰撞。黄铭老师要求学生,既要注意事之曲直,更要分析伦理之处境,持论裁断须严正。不仅如此,黄铭老师还鼓励学生用《春秋》之义反思生活,将古典的元素融入到现代世界中,作居正之君子。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唐杰


唐杰

8782

曾经有一门关于“万物生长(φύσις)”的理论,它究诘万物的本原(ἀρχή),以解释一切从何而始,又根据什么样的规则演化。亚里士多德首先将本原问题替换成了“原因(αἰτία)”问题,即追问事物的“为什么(τὸ διὰ τί)”、事物为什么是如此这般?而对其回答包含了形式、质料、动力与目的四方面,也就是哲学史上所说的“四因”。


关于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智慧(σοφία)”,哲学(φιλοσοφία)便是爱智慧的学问。而对“第一原理”和“第一原因”的追求,亚氏称之为“第一哲学”。唐杰老师认为,“为什么”所问及的,其核心点其实在于为什么“是(ὅν,又译‘存在’)”,“原因”与“是”相关,所以后来才有《形而上学》那个著名命题,即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乃是“作为存在的存在(τὸ ὂν ᾗ ὂν)”。


“哲学由此取得了其存在论(ontology)的形态。”唐杰老师说,在亚里士多德自己那里还没有“形而上学(τὰ μετά τὰ φυσικά)”这一称谓,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亚氏后学汇编其手稿时定的书名;我们要区分《形而上学》与“形而上学”,后者意谓一种源远流长的思辨哲学传统。亚氏《形而上学》呈现了“形而上学”开端性的那些问题,涉及诸范畴、真理、自然、潜能、一与多、偶然、对立等等。


“它并非浅显易懂,然而它允诺我们,明白了‘作为存在的存在’,世间一切皆可得明白”。唐杰老师指出,“形而上学”是有教养的西方绅士必备的“一切技艺之技艺”,“于流变中寻求恒常”,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正统而严格的训练。这门课程,以中英希三语对照,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和讨论,“从此之后,你的世界将焕然而清晰。”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潘家恩


潘家恩

EF8B


被誉为“文化研究之父”的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认为:文化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件事情,而应该是“一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合起来的实践”。对于重庆这样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区域,如何因地制宜的开展有别于北京、上海的文化研究教学实践?如何借助文化研究的跨学科内涵挑战狭隘僵化的学科边界与日益割裂的行知二分?


这门课的理论部分将围绕“过时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文化领导权与意识形态”、“乡土中国”四个专题进行,为调动学生兴趣,课堂讲授中除核心理论文本外,还将结合包括电影、纪录片、网络短片等形式多样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各类文本为切入,由浅入深的引出问题。实践单元则围绕“我们的形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纠结”三个主题,以学习者自己身上或周边的各种现实案例、熟悉且内在的情感记忆为素材,以现实经验和体认感知为媒介,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与关联感,努力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常见分割,展现一个与主流呈现、论述想象不一样的思考空间。





古典社会学    张楠


张楠

7DC2


社会学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西欧,法国大革命打破了君主专制的枷锁,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由此,社会学的先贤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公正而有秩序的新社会。从孔德、斯宾塞、齐美尔到韦伯、涂尔干、马克思,在这些大师的思想累积下,社会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备的学科。


20世纪初这一学科传入中国之后,摆在中国社会学家面前的是,西方社会学思想“如何中国化”的问题。从《群学肄言》到《乡土中国》,从研究“社会结构”到关注“文化自觉”、“文化自主”,严复、章太炎、吴文藻、费孝通等一批中国杰出的社会学先辈开启了“西学中用”的探索。


古典社会学汇聚了社会学早期的经典理论,课程设计以读古典社会学原著为主,与大师对话,重点关注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原始思考,探究伟大思想的起源。张楠老师提倡学习古典社会学不惟书,不照搬,坚持“从实求知”的学习实践。一方面立足中国本土社会,既要看到普世共通的社会规律,也要看到中西方社会间的不同。另一方面把中国社会放到世界范畴内理解,要了解、掌握世界脉搏和各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信息,做到要胸怀全局。


一口气看下来是不是很累?小编告诉你,这还只是博雅学院课程的一小部分哦,更多信息欢迎以下列方式联系学院:



http://lac.cqu.edu.cn 博雅学院官网

http://ias.cqu.edu.cn 高研院官网

lac@cqu.edu.cn  电子邮件

023-65102118   023-65102009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