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文学、口头传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概念史看人类口头艺术表达研究范式的转变

主讲人:
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故事组副组长,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文化遗产》(CSSCI)副主编。主要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哲学研究》《文艺研究》《读书》《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中国节日志·春节》(广东卷)《客家山歌》《番禺民俗》《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广东卷(广府分卷)》(一)(二)等著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大专项首席专家。
主要内容:
自19世纪以来,人类口头艺术表达的概念界定,经历了从“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到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次转变。这些转变,同时也驱动了相关研究范式的转型。从最初对民族“遗珍”的文本化收集,发展到对“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动态过程的关注,最终汇入当前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保护框架。这一漫长过程不仅是学术术语的更迭,更反映了人类口头艺术表达与社会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政治议程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复杂互动。
主持人:余昕(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中文系 · 文学-人类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讲座时间:2025年9月20日(星期六)15:00—17:00
讲座地点:重庆大学B区前沿交叉研究院217会议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