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报轮播/Academic News

古印度治术经典《利论》(旧译《政事论》)汉译本出版
日期:2022-04-24 12:08来源: 作者:


作者简介:


憍底利耶(约前400-300年),古印度孔雀帝国的开国宰辅,婆罗门政治家,政治思想家。



内容摘要:


憍底利耶《利论》(The Kauṭilīya Arthaśāstra)是古印度的一部集大成的治术(nīti)经典,可能因为它专注于对纯粹政治事物的描述和规范,被现代学者看作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学”典籍。传统上认为,这部书的作者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憍底利耶(Kauṭilya,约前400—300年),他推翻了腐化颟顸的难陀王朝,以宰辅和帝师的身份,帮助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开创了印度政治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型帝国——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


虽然《利论》在古代长期失传,但从印度传统的宗教、哲学、治术、文学原典及相关的注释文献中,我们能看到《利论》对古印度政治思想的重大影响。一般来说,立法者(如摩奴、祭言等)和治术师会将他视为权威或至少有所借鉴,而文人(如波那)则倾向于给他负面评价,认为作者太刻毒诡诈。自上世纪初重见天日以来,《利论》受到了印度和西方学界、思想界、政治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憍底利耶在《利论》中发挥出了某种目的理性式的政治原则,颇具“国家理由”色彩,加上教导在政治实践上运用权术和狡计,《利论》也被看成印度上古政治世俗化转型的代表,学者们通常也将《利论》比作《君主论》,把憍底利耶比作马基雅维利和俾斯麦一类人物。当然,在近现代的印度政治生活中,憍底利耶及其《利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印度政治人物显扬印度民族国家、印度独立统一的思想利器和旗帜。


印度古来有“人之目的”(puruṣārtha)的说法:合法(dharma)、利(artha)、欲(kāma)三者,为“三合一”(trivarga);加上解脱(mokṣa)则为“四合一”(caturvarga)。在私人领域,法指当作之事,利指荣誉财货,欲指感官和审美需求,解脱则指“出离生死”。但在公共领域,法意味着婆罗门仙人(或智识精英)的精神权威,而利代表刹帝利武士(及吠舍商人)的世俗权力,两者都可以作为某种整饬性力量来缔造共同体秩序;而餍足欲望和出离生死只能停留在私人领域,不能成为共同体的总体目标。这四个目的中,能在公共领域直接发生效力的是法与利。古印度立法者所制作的各种法论,治术师所弘扬的各种利论(传下来的只有唯一一部),实际上都指向公共领域,因此它们两者实际上都是“政治学”典籍。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误以为“法论”专门处理宗教、伦理、法律事务,而“利论”是专门处理政治、经济事务(以至于人们要把《利论》译作“政事论”)。这其实是我们混淆了“法”与“利”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不同意义。法论与利论论师秩序构想中的法与利,是它们在公共领域的运用,它们分别指向神圣权威和世俗权威。因此,印度古代的“法论”与“利论”都集中处理政治事务,都毫无歧义地是某种“政事论”。它们的差别不在于主题不同,而是在于两者对精神权威和世俗权威的地位有不同的构想。也就是说,“法论”和“利论”不是针对同一个既定政治秩序中不同事务领域的部门性论典,而是针对同一社会实在的两种完整的,有竞争关系的秩序构想——神权政治与俗权政治。因此,憍底利耶《利论》的革命性、重要性不在于它专门论述“政事”、“治国”,而在于它颠倒了印度上古以来吠陀—法经—史诗语境中的神权政治传统,第一次明白地高举以国王为代表的俗权,渴望依靠国王的特出“资质”(ātmasampad,可与马基雅维利的virtù[德能]比较)缔造出一个以荣誉和经济利益为主要杠杆的国内(集权)、国际(霸权)秩序。


《利论》属百科全书式著作,涉及古典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古印度知识传统、王室教育、选举、政府管理、宫廷政治、官僚系统、民法、刑法、谍报谍战、商业、财税、城市管理、建筑、农业、林业、矿业、奢侈品业、制酒、娱乐业、博彩业、屠宰、航运、畜牧业、外交、兵法……等等。虽然主题涵盖广泛,但作者对各领域的知识作出了最系统提炼,不仅专业性十分强,材料拣择也极精到。因此《利论》不仅对于研究印度古代政治、法律、宗教问题的学者不可或缺,对纯史学、社会学、物质文化兴趣的读者,也会大有助益。可能正是由于《利论》主题广泛、内容丰富、立意深远,现代史家拉普森(E. J. Rapson)甚至认为它是“一切梵典中最珍贵者”。


《利论》作者说此论“易于学习和领会”,大概是因为对当时人而言,书中所说诸般事情可以一目了然,但由于年代邈远,对现在读者来说,《利论》很多术语和表达所包含的经验与意义都“为时间噬攫”(kālārkabhakṣita),变得晦涩难通。因此,将《利论》介绍给汉语学界,不仅需要译文,还需要大量注释提供语境性材料,帮助读者理解。本译文以著名印度学者坎格尔(R. P. Kangle)的精校本《利论》为底本,对照了其他数种《利论》梵本、数个西方学者译本。另外,作者从“素人”(amateur)角度撰写了较详细的注释,内容方面参考了数种《利论》古注、现代西语译注,并将它们整合、消化在自己的注释中。这是《利论》的第一个汉译本,希望能为国内印度研究增加片瓦,同时帮助普通读者了解、认识印度古代社会、历史、政治、法律状况。


学者点评:


云丹:


《利论》虽内容广泛,但作者对各领域的知识做出了最系统的提炼。是了解古印度文化的详实资料。与《摩奴法论》等书一样,《利论》也是我们搞佛教学科的人重要的背景知识参考书。


池明宙:


过去我们常从《薄伽梵歌》、《法论》及两大史诗等常被奉为古代印度主流文化的圭臬,去构想古印度社会,但对维系整个社会运作的治术了解极少。《利论》相比前述文献,其所凝练的各个治理领域的“信息源”更真实地反映俗世政权掌控下的律法、经济活动、城市管理与营建的世俗景观。朱成明译注的《利论》的出版不仅是国内印度学的一大福音,译者增补的大量注释和语境性材料更是弥足珍贵,为各领域和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极好的研究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