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19日,由重庆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院、西南大学哲学系主办,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勉仁书院协办的“梁漱溟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学院举行。来自重庆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大学、黑龙江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四十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梁漱溟儒学思想、乡村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10月18日上午8:30,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学院109报告厅举行。重庆大学哲学系高秀昌教授主持开幕式,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南开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卢兴、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院长何健先后致辞,既表达了对专家学者和与会嘉宾的欢迎之意,又期待此次学术会议能够进一步发掘出梁漱溟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文化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午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分上下两场。
第一场由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有五位代表发言。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鹏教授在《再议“与哲学无缘”的哲学家——梁漱溟》中指出,梁漱溟先生虽然自称“与哲学无缘”,但他其实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哲学家。通过再忆和再议梁漱溟先生,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也要像梁漱溟先生那样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弊端,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和胆略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樊志辉教授在《路径依赖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治理——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再审视与当代启示》中指出,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是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思想遗产与实践尝试。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改良主义”现代化路径,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命题与新时代背景出发,乡村治理的超越之路应为:在正视路径依赖的前提下,致力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机制的创新性突破,以期构建一种既体现共性要求又容纳地方多样性的、韧性、包容且可持续的乡村治理新范式。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梁钦宁先生在《梁漱溟:中国法治之光》中指出,梁漱溟先生自青年起到晚年一直关注中国的法制建设,在晚年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法制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南开大学哲学院卢兴教授在《梁漱溟“中国式民主”思想探析——兼论儒家思想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中指出,梁漱溟对“中国式民主”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制度设计。在其乡村建设理论中,他继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提出“人治的多数政治”,对西方代议制民主的两大基础“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和“法治原则”予以颠覆,凸显了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特质,表现出鲜明的协商民主的色彩。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编辑部察应坤副教授在《“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梁漱溟: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抗战》中指出,梁漱溟先生抗战期间在国防征兵、民众动员、民众训练、政治民主、社会建设、调解两党纷争、团结抗战等方面积极奔走、建议献策,亲赴前线出入于敌后游击区宣传、鼓励持久抗战特立独行,揭示出梁漱溟先生恪守“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的信条,坚持国民立场行动原则。

主旨报告第二场,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善峰研究员担任主持人,也有五位代表发言。
苏州大学哲学系周可真教授在《论“超现代思维结构”》中指出,人类的思维结构在总体上存在“知”“情”“意”互相割裂的缺陷;而要克服这个缺陷,当以“差异协同”的辩证和谐观为指导,努力建构“知”“情”“意”差异协同的超现代思维结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柴文华教授在《略论梁漱溟的“哲学人学”思想》中指出,梁漱溟道德的“哲学人学”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的“哲学人学”观念的复归,具有道德至上主义的因素;梁漱溟的“自觉”论对建构人的本体论模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潘家恩教授在《实非建设乡村——论梁漱溟的整体“乡建观”》中指出,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非建设乡村,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这一表述来看,他所主张的乡村建设不应等同于“建设乡村”,而应立足乡村、着眼全国,具有整体性与社会性。在梁漱溟的认识和实践中,应该以整体观来对乡村建设进行理解。重庆大学哲学系高秀昌教授在《梁漱溟中国文化复兴论平议》中指出,梁漱溟提出并坚守的“中国文化复兴论”,不仅是他在欧风美雨以及全盘西化思潮冲击下,经过慎思明辨而喊出的振聋发聩的时代之声,而且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必定会打开一条活路、开辟新局面从而走向世界的充分自信。西南大学哲学系张爱林副教授、文学院王倩予副教授在《从思想溯源到实践薪传:梁漱溟教育思想与勉仁乡村书院的乡村振兴路径》中指出,梁漱溟先生作为近代乡村建设先驱,主张以重构“乡学”为载体,将文化传承融入广泛的社会教育。他们以勉仁乡村书院为案例,阐释如何继承并发展梁漱溟教育思想,为当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下午的分组讨论环节,设两个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上半场由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振老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樊志辉教授担任评议人,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善峰研究员、深圳大学哲学系王兴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董成龙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单虹泽副教授、长江师范学院地方治理研究中心周恩荣副教授先后发言。大家围绕梁漱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梁漱溟的中道哲学思想、梁漱溟之“伦理教”与中国社会结构、梁漱溟的中国式现代化构思、梁漱溟的“社会构造说”等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由重庆大学哲学系邝其立老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董成龙教授担任评议人,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张振老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迟帅副教授、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悦之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李训昌老师、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孝容研究员先后发言。大家围绕“五四”前后的青年烦闷及思想回应、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梁漱溟的中国文化早熟论、梁漱溟的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梁漱溟在渝讲演讲学(包括在重庆大学)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由重庆大学哲学系田探副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哲学系张爱林副教授担任评议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李广良教授、西南大学哲学系单正齐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树明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社会科学》龚兵老师、西南大学哲学系吴祖刚副教授先后发言。大家围绕梁漱溟佛学思想的“因缘”与“终极识度”、梁漱溟儒佛会通观及儒释道三教关系论、方东美对华严宗法界圆融观的现代诠释以及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心论基础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研讨。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由西南大学哲学系单正齐教授主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曹树明教授担任评议人,重庆大学哲学系田探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昕老师、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文思老师、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珺娴老师、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余旸副教授先后发言。大家围绕梁漱溟道德哲学的建构、梁漱溟对儒家道德哲学奠基的转折、梁漱溟对阳明心学的深化创新、梁漱溟生命体验中的工夫理路以及梁漱溟之“互以对方为重”观念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研讨。

会议闭幕式由南开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卢兴主持,西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张爱林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研讨会的数十篇论文涵盖了梁漱溟先生思想和实践的不同时期、各个层面,从哲学思想到社会文化,从乡村建设到政治与法制,精彩纷呈。会议深挖了相关历史细节,突出了梁先生思想的现代影响和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重庆大学哲学系高秀昌教授致闭幕辞。首先,他代表主办方向各位专家学者、嘉宾致以诚挚的感谢。其次,他充分肯定了与会学者围绕梁漱溟先生的儒学思想、佛学思想、教育思想、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展开深入研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最后,他对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尤其是会务组各位老师、同学的辛勤付出,表达了真挚的谢意!

10月19日下午,“梁漱溟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圆桌会议,在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举行。重庆大学哲学系教授、勉仁书院院长高秀昌主持,兰州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鹏作“不愿做哲学的哲学家——梁漱溟”的主题演讲。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广良、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樊志辉、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兴国、西南大学国际学院教授于泽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龚兵、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倩予、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理事梁钦宁先生等先后发言,参与讨论。最后,由西南大学副教授、重庆市梁漱溟研究会会长张爱林作总结,并赋诗一首:
究元常观唯识义,醒世恒存仁者心。
乡野寻根启文脉,文化传灯立国魂。
孤心不惧溟冥路,大道躬行有后人。



撰稿|刘洋洋 孙赫阳
摄影 | 陈文烨 杜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