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哲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亚里士多德式实践理性的功能与失能
日期:2025-10-10 09:00来源: 作者:

2025年9月19日晚上,文字斋讲座第208讲,暨“弘道:重大哲学名家讲坛”第24讲,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会讲的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古希腊罗马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詹文杰老师,讲演主题为 “亚里士多德式实践理性的功能与失能”。本次会讲还邀请了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怡副教授和重庆大学哲学系刘珂舟老师担任与谈人,并由重庆大学哲学系李雨瑶老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詹教授首先明确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这一问题背后的理论关切,理性如果仅仅是服务欲望的工具,就只具“算计”价值,缺乏道德意义。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确立目的本身就是理性的任务,理性因参与“何为善”的判定而具备伦理价值。


6A1D23


在此基础上,詹文杰教授进一步区分了实践推理与狭义的实践努斯(practical nous),其中,推理负责对手段进行审慎思虑,而努斯则与伦理品格相结合而把握实践推理的“大前提”,即关于特定的善好的正确判断。只有实践努斯和实践推理二者配合起来,行动才能获得充分的理性基础。

在分析行动的动力时,詹教授强调,人类行为并非单纯由“理性”或“欲求”一方驱动,而是通过“理性的欲求”与“目的性的理性”的相互渗透,形成一个称为“选择”(prohairesis)的混合形态。


4F2889


随后,他详细阐述了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phronēsis)的关系:道德德性多经由习惯化(habituation)养成,塑造稳定的情感反应,如勇敢、节制、慷慨等;而实践智慧则是实践理性的完满状态,既让我们通过良好思虑而发现最佳的手段,又与道德德性相配合而显明 “真正的善”。二者协同决定行动的方向和质量。他着重批评了那种认为实践智慧只服务于行动手段的发现而不能认识行动目的的观点。

讲座的最后,詹教授提炼了实践理性在失能情况下可能导致的三种情形:目的误置——把“表象的善”误当作“真正的善”;思虑缺陷——目的正确却选择了不当的手段;选择失败——明知善而不为,或知恶而去为(以不自制为典型)。

与谈环节中,曾怡老师首先肯定了詹教授此番工作在哲学思想史上的意义,特别是詹教授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置于康德和休谟在道德理性上的分歧这一思想史线索中,为我们今天审视实践理性所带来的帮助。曾怡老师还提出了目的与手段是否应严格区分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手段与目的之间“无限回溯”的困境。


528714


刘珂舟老师从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及行动哲学的角度出发,延伸到“灵魂—身体”关系这一更深层的问题。他指出,亚里士多德虽反对柏拉图式的彻底二元论,但同时拒绝将灵魂还原为纯粹的物质机制,这为理解“行动”提供了复杂背景。在这一视野下,理性与欲求在行动生成中相互交织,既非截然分立,亦非完全同质。

李雨瑶老师从努斯概念本身出发,结合《形而上学》和《后分析篇》中的相关内容,针对实践努斯在把握实践推理的始点时的不可错性进行提问。


2B6E39



随后的师生互动环节,诸位同学也围绕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德性教育的可行路径等问题向詹老师进行提问。


38895D


主讲人针对上述提问一一进行了回应。他重申,现代社会面对工具理性压倒性扩张,更需要恢复实践智慧的价值照明功能,以平衡价值辨识与行动执行。他以健康饮水 vs. 甜味饮料的例子说明:良好的思虑能力良好的品格需要并行发展,方能使理性与情感机制双向促进,服务于良好生活。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