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晚,文字斋讲座第215讲暨“弘道:重大哲学名家讲坛”第25讲在重庆大学A校园博雅书院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实用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主任、中国实用主义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亚军教授担任主讲,主题为“实用主义在中国”。重庆大学哲学系唐杰副教授、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姚城副教授、重庆大学哲学系刘海川副教授担任与谈人,重庆大学哲学系主任谢利民教授主持本场讲座,吸引了校内外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陈亚军教授开宗明义,指出本次讲演的核心目的在于为实用主义“正本清源”。他强调,实用主义并非如一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门已成历史陈迹的哲学流派,相反恰恰是一种面向时代、回应现实、指向未来的哲学思潮。当前对实用主义的诸多误解,往往源于对其核心理念的片面理解或翻译偏差,亟需通过思想史梳理与概念澄清加以纠正。
围绕这一主旨,陈教授首先探讨了“实用主义”这一术语的来源及其翻译问题。他指出,“实用主义”一词的译法受到康德关于“实践”与“实用”概念区分的影响,而皮尔士最初使用Pragmatism正是为了区别于传统哲学中的“实践理性”概念,将其作为意义理论的解释工具。然而,由于中文“实用”一词易引发功利化误解,且英文语境中该词亦曾遭诸多批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翻译与理解方式,以更准确地传达实用主义的哲学内核。
随后,陈教授系统梳理了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与接受历程。他回顾了实用主义经由日本传入中国的路径,分析了中国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纳的思想转变过程。特别指出,杜威20世纪初在中国的系列讲学极大地推动了实用主义的传播,其思想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精神高度契合,一度形成广泛影响。然而,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思想论争、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及胡适等人对实用主义的理解局限——既存在将其简化为方法论工具的倾向,又受限于个人影响力的变迁——导致实用主义在中国逐渐被边缘化乃至误读,其哲学深度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提出了自己对实用主义的深层解读:实用主义的硬核是一种在达尔文进化论背景下由杜威发展出的“生存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将生命本身视为哲学的出发点,主张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构成实在的基本形态,并将传统哲学中的心物、主客、事实与价值等二元对立理解为服务于生活实践的功能性区分。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对世界的表象式把握,而是动态的、指导行动并接受生活检验的工具。因此,哲学的任务不再是对永恒不变的“大写实在”的追寻,而是促进个体与社会的成长与发展。
最后,陈教授强调,理解实用主义不能仅停留在其意义理论层面,更要把握其面向未来的哲学姿态。实用主义始终关注现实问题,强调思想的实践后果与可操作性,这使其在当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与谈环节中,唐杰副教授谈到了实用主义哲学所隐含的一种将概念还原到语境的关系本体论,另外说明了意义理论与生存论哲学的共依存性。姚城副教授肯定了陈教授将实用主义置于思想史脉络中进行考察的方法论价值,并进一步指出,实用主义的发展不应局限于英美分析传统,也可与现象学等欧陆哲学路径展开对话,在未来跨学科、跨传统的学术碰撞中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刘海川副教授则聚焦实用主义内部的概念张力,提出“真”与“有用性”之间的区分问题。陈教授回应指出,这涉及实用主义伦理学的根本立场:观念的有效性不等于单纯的功利满足,而在于其能否真实引导行动并符合经验实在。他援引皮尔士的意义理论——即一个概念的意义体现在其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森林迷路”的比喻说明:即使某些经验尚未直接呈现,只要观念能有效连接当下与潜在经验,从而指引问题解决,它就具有真实的认知价值。

在提问环节,陈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实用主义对失语行为的研究可能,并回应了关于中美青年交流障碍的问题。他指出,语言理解的关键在于语境的整体把握,包括上下文关系与生活背景的融合。此外,他还介绍了胡适、陶行知等中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及其深远影响,重申实用主义不仅是哲学理论,更是融入教育实践和社会变革的生活智慧。最后,陈教授再次强调,实用主义的本质在于面向时代、回应现实,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持续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