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哲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五种进路及其得失
日期:2023-11-10 23:00来源: 作者:

2023年1021日晚,重庆大学文字斋第144讲暨“弘道:重大哲学名家讲坛”第七讲“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五种进路及其得失”在重庆大学A区声音图书馆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哲学系承办,邀请到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承贵教授主讲。讲座由哲学系副主任田探副教授主持,闫云副教授担任与谈人,吸引了众多学生到达现场参与研讨。


2ED70


李承贵教授把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概括为五种:即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这些概括是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探讨的延伸。

李老师指出,“唯物”“科学”“人文”“逻辑”认知范式,就是指研究主体分别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科学精神、人文主义精神、逻辑学原则、定律、思想和方法作为认知、理解和评价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据和坐标,通过形成概念、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思维形式,对中国哲学文本(概念、命题和思想观念等)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和评价的实践。而“自我认知范式”是指研究主体将中国传统哲学置于:1)器物文明系统、2)社会历史系统、3)经济政系统、4)礼仪习俗系统、5)文字语言系统、6)经籍文献系统、7)学者素质系统、8)科学常识系统、9)思想义理系统、10)意义价值系统等进行认知、理解和评价,通过形成概念、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综合判断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实践。

李老师随后通过诸多文献材料向大家展现出五种认知范式的具体范例,例如:侯外庐诠释《老子》之“道”是陷于唯心主义;胡适解释“格物”时认为“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含有科学的基础;周云之释“故”有三种逻辑学意涵;熊十力基于具体文献和语境解释文本意涵等等。他认为,这五大认知范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向,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如对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整理,哲学术语和思维方式的引入,以及表达方式的丰富使中国传统哲学形式品质有了极大提升,而且促进了中国哲学新内容、新思想的生成。


F6D5


李承贵教授同时也强调,我们今天反思这五大认知范式时,也要看到它们的消极效应。无论是学者在分析陆九渊“惟心无形”时误解了中国传统哲学意涵,还是在阐释“万物一体”时肢解了中国传统哲学义理,这些都警醒我们在借用“他者”来考察中国传统哲学时要察其不足、扬其优长,使认知范式契合于文本本身。他指出,文本误读不能归因于认知范式本身,而在于解释主体的把握。只有在自我认知范式的基础上,在具体语境中结合各种认知范式,使之互补合作,才能较为融洽地诠释中国传统哲学。

在讲座交流环节,闫云副教授与李承贵教授进行了对谈。闫云认为李老师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书写的处理、扎实的内容支撑、反思意识是值得每一位学术者都应欣赏和崇敬的。我们今天理应再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范式,进一步细化自我认知范式的构建。李老师对此表示赞同,并指出,自我认知范式与自身文化自信、文化体系紧密关联,中国哲学是生生的哲学,意味着延续与继往开来。他期望在座师生以后能够完成这一学术建构。


C682


研究生钟淋莉同学向李老师提出,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经典解释中文本与诠释的张力。李老师认为,思想史和哲学史首先是解释史,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在解释文本时都会带着自己时代的问题和价值观来解释文本,因此在解释中,我们既要肯定解释中对文本原貌的还原,同时也要认可解释者对文本的价值赋予。正是这种价值赋予才激活了经典文本,思想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讲座最后,田探老师表达了对李承贵教授精彩讲演的感谢,并希望李老师能够常来重庆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34168


 撰稿:宋文琦

摄影:石江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