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晚,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137讲暨“弘道:重大哲学名家讲坛”第五讲“戴震与世界”在线上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哲学系主办,荣幸地邀请到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东京大学东亚艺文书院院长石井刚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田探副教授主持,秦峰老师担任与谈人,吸引了近百名师生在线参与。
讲座伊始,石井刚教授简要论说了戴震的“理”“欲”观,然后着重分析了梁启超与胡适对戴震理欲观的评判。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思想史中有一个从理性哲学到情感哲学的伟大转变,戴震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戴震肯定了情欲的正当性,其思想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胡适则相反。他在《戴东原的哲学》这本小书中认为,戴震哲学中的“理”分为“人事之理”和“事物之理”,后者正是戴震的贡献。他所说的“理”是可以推诸天下万事而准的,是可以实证而得出的法则或道理,其中蕴含着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这些正代表着科学的精神,因此,胡适认为,“理”就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接下来,石井刚教授提出问题:戴震的学术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被称为哲学?在梁启超和胡适把戴震称为哲学家以前,戴震一直被视为清代最伟大的考据学家。戴震是皖派的集大成者,在天文、地理、数学、历史、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石井刚教授特别提到了戴震的算学著述《勾股割圜记》。此书用古语重新系统地介绍了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的完整的内容。因此,石井刚教授认为,戴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由西方传来的系统的科学的话语经过充分的消化和吸收之后,用中国的古语重新表达出来,转化为民族化的表达,即“科学语言的民族形式化”。这充分表明了考据学与世界的连接。
石井刚教授接着分析了艾儒略的《西学凡》,指出算法、量法、律法、历法等在耶稣会的视野中都属于哲学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清代考据学的大部分是哲学的大本营。鉴于此,石井教授认为,清代考据学是中国学术内在理路与西方所传入的西学知识结合而来的。清代考据学可以说是16世纪至18世纪的大的世界史的框架里面产生的一个学术的思潮,而不是完全孤立于世界的。具体到戴震的学术,即是哲学在世界漫游、交流的结果。
石井教授将视角聚焦于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戴震反对的是宋明理学家的压迫人的理,只有分析细微、有条理性的、人们都公认的才是真正的“理”。石教授认为戴震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荀子的思想,列举了二者关于“礼”的论述,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不应该被否定,但如果不节制就会引起争端,所以会制定礼义限制人的欲望膨胀。这与康德的启蒙思想在某些程度上是有相似性的,虽然二人之间并无交流,但或许通过耶稣会会有思想上的影响。
讲座尾声,石井教授提出,中国与西方都可以回到各自的历史中去寻找互补的地方,在世界时代大的潮流中取长补短,将启蒙提升到新的台阶。
在讲座最后,田探老师总结并点评了石井刚教授的讲演,秦峰老师、张文涛老师以及李放春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石井刚教授一一解答,并展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未来。
撰稿人: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