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下午,重庆大学文字斋第二百零九讲暨“重思人文系列讲座”第七讲,“从民间文学、口头传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史看人类口头艺术表达研究范式的转变”在重庆大学B区前沿交叉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和重庆大学文学-人类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刘晓春教授主讲,重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余昕副教授主持,吸引众多师生到场参与。
讲座开场,刘晓春教授便提出希望通过对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历史梳理,探究其兴起与被关注的现实土壤。通过概念史的整理,不仅能看到学术内部研究范式的转型,还能把握在学术之外与政治、经济、时代环境的联系。

讲座中刘教授首先简要界定了“民俗”与“口头艺术表达”等概念,明确此次讨论的对象,进而介绍本讲座第一个关键概念——民间文学。以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中赫尔德的思想与芬兰隆洛特《卡勒瓦拉》的史诗编撰为例,揭示出民间文学一方面诞生于摆脱外族文化、复兴创造本国文化的民族主义的浪潮中,另一方面也对民族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刘教授还进一步指出,这一时期以“文本”作为人类口头艺术表达的研究范式,具有将对象文本化、关注起源与传播及“抢救”濒危文化三大特点。
20世纪中叶以后,“文本”研究范式受到以情境性、过程性和表演性为主要关切的“表演理论”及“口头程式”理论的挑战,后者继而成为主要研究范式。刘教授介绍了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特征——“词”,并依次展开论述了修辞学、典型场景与故事层面的“词”所具有的特点。分别是程式、话题与故事型式,这揭示了口头传统定中有变、变化缓慢、具即时互动性、联系传统等特点。这一时期的研究范式以“表演”为分析核心,强调表演者/传承人,语境/表演事件与活态传承,将研究视角由故事歌谣的静态内容深化到动态的、在特定文化“民俗场”中的社会实践,打通了口头传承与书写之间的壁垒。
进入21世纪,为了克服原有概念贬义、窄化、浅化的局限,在以拉美国家为主的文化保护潮流推动下,更加宏大包容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出。它具有以社群为核心、活力性保护、与政府和国际合作保护等三大特点,但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如学术-政府概念不兼容、活态文化实践“遗产化”、学术政治利益冲突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
最后,刘晓春教授总结道,人类口头艺术表达的研究范式从静态的文本到动态的表演研究,再到关注社群文化治理的跨学科文化治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球主导框架后,学术批判性反思与政策保护性实践的张力愈发凸显。对此当审慎对待,应“以人民为中心”,且研究者要对不同的研究范式保持敏锐与热情,方能在不同学术视域中游刃有余。
在对谈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就社群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具体落实、VR技术的固化与身心割裂的新挑战、普通话收编对原方言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革命史中的民间文学问题等方面进行提问。刘教授在回答中强调要保持口头艺术表达的活性,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社区可持续发展,使之创新适应新时代;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社群中的人民意愿,为人民服务。
在本次讲座中,刘晓春教授旁征博引,透过对概念史的演变梳理揭示了研究范式的转变,更注意到了与现实的深层互动关系,使与会师生对人类口头艺术表达的发展有了较为完整、深刻、动态的把握。刘教授演讲的内容,对当下解决民俗学所遭遇的诸种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方案与思考指向,对有志于从事民俗学的学者既有对其责任感的呼吁也有对其学术理想的指引。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