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中文系、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承办的“流动的美学:跨文化语境下的审美与社会”国际学术工作坊在重庆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工作坊秉持“小而精”的交流宗旨,聚焦跨文化语境下审美与社会的互动,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肯塔基大学、布兰代斯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重庆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工作坊。

28日上午,工作坊开幕式在博雅书院报告厅举行。重庆大学中文系主任、本次工作坊召集人金浪教授主持开幕式。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广益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以问题为导向的集群建设,指出工作坊主题“流动的美学”充分体现了跨文化语境下美学的一种独特知识形态,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围绕“跨文化流动中的全球与地方”“本雅明与鲁迅:互照的美学星丛”“古今中西之间的美学命题”“媒介技术、虚拟现实与审美新变”四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第一场研讨由重庆大学李广益教授主持,聚焦全球与地方的辩证张力。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鲁晓鹏教授以中国电影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为例,讨论和评估了其内部“本土化”和“全球化”两类发展路径的特点,深入剖析其学派建构中的学理基础问题,提出反思与质疑。美国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提出“环球亚洲”语境有助于打破传统区域研究的固化边界,并以中文流行文化对历史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为例,阐释了流动性视角下文化活力的生成机制。重庆大学方维规教授和杭州师范大学冯雪峰副教授在评议中高度肯定了两位学者发言的研究价值,特别指出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全球性”与“在地性”的复杂互动中寻求学术创新,是人文社科研究面临的核心挑战。

第二场研讨由重庆大学金浪教授主持,旨在重绘中西左翼美学思想交流的复杂星图。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王璞教授通过对卢卡奇与本雅明跨越三十年的思想文本进行细致互读,揭示了二者在历史哲学、艺术理论等方面深刻而持续的共鸣与对话。香港中文大学张历君教授则以俄国前卫艺术家特利季亚科夫为关键节点,精妙地勾连起鲁迅与本雅明的思想轨迹,生动呈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先锋艺术实践与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三者之间充满张力的跨国互动网络。在随后的评议环节,两位发言人进行了精彩的互评与深入交流,有效激活了这段全球左翼思想流动史中曾被遮蔽的交汇点。

第三场研讨由香港中文大学张历君教授主持,探讨经典美学命题在古今中西碰撞中的现代转化。重庆大学金浪教授对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乐感文化”说进行深入的知识考古学分析,不仅追溯其思想源流,更着重阐释了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现代建构如何深刻回应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问题,揭示出传统美学在应对现代性挑战时的创造性再生过程。重庆大学中文系张振老师运用“境况中的思想”方法论,聚焦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学说,精辟论证了其在清末民初思想激荡的特定历史语境中所具有的“中转站”式历史位置——既是对中国士人精英群体道德修养的关注,又关联着一代青年的再造。美国肯塔基大学罗靓教授与重庆大学崔文骏老师在评议中指出,两位发言人不仅深刻把握了研究对象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与历史感觉,更以其敏锐的现实关怀,使历史研究焕发出直面当下社会问题的当代意义,彰显了知识考古的现实穿透力。

第四场研讨由美国布兰代斯大学王璞教授主持,聚焦媒介技术革命带来的审美体验革新。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吕洲翔副教授从技术史、文化史角度梳理了VR游戏的历史演进,深入剖析了VR技术在追求“完全沉浸”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技术瓶颈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挑战。杭州师范大学冯雪峰副教授则立足当代艺术实践和“大于人类”(more-than-human)的前沿视野,通过分析真菌生命形态的独特智慧及其在艺术中的表征,在事实与虚构之间探讨了一种基于干扰和内化的“蘑菇诗学”,构建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型审美感知与生态伦理。重庆大学刘洋研究员与余昕副教授在评议中高度评价了发言的前沿性,他们结合科幻及艺术创作实践,指出本场研讨所揭示的人与技术、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形式之间既冲突又共生的复杂关系,正构成了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与跨学科学术研究最具活力的生长点之一。

工作坊闭幕式上,金浪教授作总结发言并致谢。他表示,此次工作坊汇聚了前沿性、现实性、开放性和生产性的多元学术议题,与承办此次工作坊的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的精神旨趣高度契合,期待未来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深入学术交流。

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是对跨文化语境下美学研究的一次重要回顾与反思。研讨议题既涉及全球化时代的开放性视野,又聚焦中西思想交流史的具体个案,既回溯传统美学的现代再造,又展望媒介时代的审美新变,充分拓展了全球化时代美学研究的多元面向,彰显了重庆大学中文系在推动现代美学研究与跨学科交流方面的学术特色和影响力。
撰稿 | 陈亚玲
摄影 | 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