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晚上,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二百讲暨美学与文艺批评系列讲座第十八讲“‘角色化’与‘潜隐剧本’:观察文学史上青年形象塑造的一个角度”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中文系主办,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承办,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主讲。讲座由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金浪主持,吸引了五十余名来自校内外的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金理教授从两个当下的现象分享问题意识的缘起——“佛系青年”与“青春消失”。他指出“佛系青年”意味着青年外向的追求反复遭遇挫折、无法实现之后,寻向自我内部的心理建设,这是一种有可能产生异化的“自我治理术”。“青春消失”则并不是指一代人的消失,年龄构成与世代传承并未中断;而是指文学中的青春想象和青年形象趋于保守,丧失了创造性、能动性和批判性。

讲座进入正题,金理教授引入了社会学概念“角色化”来讨论文学中的青年形象。“角色”指对具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人的一组预期行为,角色化的塑造机制包括召唤/角色期待与认领/角色扮演。文学配合社会力量对理想青年形象发出召唤,作品中青年的角色化在于告诉青年“理想的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例如,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中的班干部杨蔷云主动帮助、动员班级里的落后分子苏宁,可以被视为一个角色化的青年形象。
紧接着,金理教授指出我们需要辩证地讨论“角色化”。青年形象以“角色化”为塑造机制自有其正当性,但文学对于青年的召唤,主要着眼于“青年”社会角色的功利性,而对年轻人的特性、欲求、内在权利、精神自由以及生命原初意义关注不够。从青年形象生成的角度看,在强大的时代共名(指时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召唤下,最容易发生角色期待和扮演的情形。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空间的日益开放,文学的共名状态逐渐涣散,为更偏重个人性的多元化的无名状态所取代,青年人就会放下角色扮演的包袱。
随后,金理教授继续援引詹姆斯·C·斯科特所提出的“公开剧本”与“潜隐剧本”概念展开反思。当范导者和监管者出现时,人的表现可以被理解为“公开剧本”或“策略性的自我”,当范导者和监管者不在场,人的表现即“潜隐剧本”。金理教授继续以杨蔷云为例,提出在共名时代中,高度角色化的青年形象也会流露出自己的浅隐剧本。文学研究中潜隐剧本的意义在于在“坐稳奴隶的时代”,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和向下超越。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就青年烦闷的时代差异、潜隐剧本的叙述形式、角色化塑造机制的负责性、青年在游戏虚拟世界的角色化扮演等问题与金理教授展开交流,金理教授认为角色化实际是一种当下的“真诚相信”,其建构前提是内外有别,即主体内部存在本真的自我,同时扮演外部赋予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与研究推进,角色化本身的合法性还有待推敲。




金理教授基于“角色化”这一社会学概念,提供了观察文学史上青年形象演变的一个新的视角。其聚焦的青年问题不仅深植于文学史脉络,更与当代社会现实息息相关。金理教授也表示将继续关切当代青年,挖掘青年生活与思想问题的不同面向。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通过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推动学科发展,积极构建师生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的互动平台。为深化理论研究与学术传播,中心将持续推出系列专题讲座,诚邀广大师生及学界同仁持续关注与参与。

撰稿:古佳鑫
摄影:赵路遥、刘子馨
审核:金 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