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现代中国大学的历史、传说与精神
日期:2025-03-09 18:22来源: 作者:

         202533日晚上,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一百八十七讲现代中国大学的历史、传说与精神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博雅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重庆大学中文系承办,邀请到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主讲。讲座由重庆大学弘深杰出学者方维规教授主持,吸引了校内外120余名师生参与。



       讲座伊始,陈平原教授指出,相比于“上大学”,“读大学”的复杂性在于将大学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社会组织和文化精神仔细阅读、品味与质疑。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而讨论中国现代大学历史的是非曲直、功过得失,则应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开始。为此,他选取了六个关键时刻,分别是1905年废除科举、1919年五四运动、1937年大学内迁、1952年院系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1998年大学扩招与争创一流。



       演讲进入正题,陈平原教授以严复立说为例,说明科举制度在晚清阻碍人才培养、学校推广与社会变革已成为时人共识。二十世纪中国教育的大格局奠基于晚清一代,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大学建立、发展与辉煌的关键前提。其后,陈平原教授强调了五四运动在教育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确立中国人所理解的“大学精神”。他认为中国现代大学深深介入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其意义不限于教学及研究,更包括风气的养成、道德的教诲、文化的创造等。



       紧接着,陈平原教授梳理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同济大学、中央大学等多所大学艰难的迁徙历程。他提出中国大学的内迁不仅在于保存学术实力,赓续文化命脉,开拓内陆空间,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一种民族精神与抗战的坚强意志。1950年代中国大学的院系调整则有功有过,一方面改变了民国年间“大学以文理为中心”的理念,转为以应用学科为主体,割裂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另一方面努力做到合理布局,加强了对教育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支持。


     

       随后,陈平原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1970年代恢复高考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他认为恢复高考为踩着时代鼓点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而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直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反省。最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努力做强,追赶“世界一流”,另一方面尽量做大,扩大办学规模,两者有时互相拆台,但成效显著。



最后,陈平原教授有感于百年中国大学发展历史,提出三点感受,即大学应当“长在中国”,必须调整“大跃进”心态以及多关注西部大学。面对大学发展的第七个关键时刻,适当调整发展方向,补齐短板,提升地方院校办学水平,才能优化高等教育的内循环格局。

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积极提问,就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重要工程、中国教育资源分配、大学青年教师的身心状态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陈平原教授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提供了生动解答。他认为,结合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中国大学有望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学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陈平原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梳理了中国现代大学发展历程中的六个关键时刻,深入探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传说与精神内涵,其中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关怀,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参与。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与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