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新时期文学本事批评的路径与方法
日期:2024-05-28 17:35来源: 作者:

9938E


2024年5月21日下午,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一百六十七讲暨美学与文艺批评系列讲座第十一讲“新时期文学本事批评的路径与方法”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中文系主办,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承办,邀请到中山大学中文系张均教授主讲。讲座由重庆大学中文系讲师石磊主持,四十余名校内外师生积极参与。


13C531


张均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从事当代文学本事研究的缘起。他认为过往着力的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和报刊研究皆属“外部研究”,有其自身不大容易克服的缺陷,与文学文本脱离,缺乏阐释空间,于是想要寻找一条能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结合起来,将史料与阐释结合起来的研究路径。在偶然阅读中,张均老师意识到围绕“真人真事”类作品的文学本事(原型)研究极具开发价值,于是选择将中国古典本事批评进行现代改造,运用到五十-七十年代的文学研究中。

接着,张均老师以鲁迅对闰土原型的改造和《暴风骤雨》对土改中农民形象的描写为例,为同学们讲解了本事批评的一般方法,关注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中作家的写作动力、叙事策略、叙述机制和最后达到的叙事效果。任何故事都并非简单的故事,其中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和文化的复杂设想,本事以及改写的过程可以清晰地还原一个文本从原初状态被制作成经典文本的链条。


E835B


面对新时期文学,本事批评的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如果依然适用,它有怎样的路径和方法?张均老师推心置腹地分享了近期在新时期文学本事批评研究中遇到的材料和方法上的困难。反映论的写作模式在新时期已经退场,这一时期的文学写作没有原型或原型材料并不丰富,更多是情景材料,并不足以支撑论述,研究十七年时期积累的本事批评方法在新时期文学研究中也并不适用。张均老师也一直在思考和寻找新的可能的路径和方法,他抓住话语博弈带来的新时期文学巨大的阐释空间,更多引进情景史料、背景资料,以补充直接原型的不足,来讨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讲座最后,张均老师指出自己从事文学研究并不是为了揭示作家写得好或不好,而是试图通过个案观察时代的运作方式,然后思考我们怎样在这个时代中选择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话。理解我们的时代,创造一个更好的、为大多数普通人能够提供归宿的文化,这应成为每一个人文学者都认真考虑的问题。


5AED6


在交流互动环节,师生们积极向张均老师进行提问。包括如何确定作家割舍某些材料、在叙事中隐而不发的真实意图,如何处理“本事”底本和作家对其主观投射的距离,如何细致把握情境原型对作家的特殊影响,同时保持情境原型方法和社会史视野方法的差异性,儒家文化作为某些现当代作家的特殊情结,在更多情况下对作家表现现实是一种阻碍还是一种积极力量,本事批评方法相对于其他批评方法,如意识形态分析方法的路径特殊性等。张均老师对上述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回答。在互动交流环节的最后,张均老师再次强调了实地考察对材料考证的重要性,并就他在多次实地调研中所获取的具体经验和材料进行了分享。


8B13A


本次讲座张均老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改造古典本事批评,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经验、方法和实践路径,还结合自己的治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给年轻人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与掌声中圆满结束。


1B559A


重庆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致力于以学术活动推动学术事业的进步,为师生们的思想交流搭建对话平台,今后还将继续举办系列讲座,敬请各位师友关注。

撰稿 | 赵蜜、邹悦

摄影 | 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