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系所设置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动态 > 正文
综述 | 当代中国科幻研究的三重世界视野
日期:2023-05-24 23:56来源: 作者:

当代中国科幻研究的三重世界视野

——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六讲


2023年5月19日晚,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六讲“当代中国科幻研究的三重世界视野”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广益主持,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静主讲。来自各大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李广益老师简要介绍了李静老师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李广益老师指出,李静老师是近年来科幻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青年学者,撰写了多篇非常有影响的论文,例如对八十年代“科文之争”的辨析,对《小灵通漫游未来》的细读讨论,也包括本次讲座涉及的科幻想象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研究。李静老师的学术工作体现了一个学者对当代技术社会动向的深入观察,其中批评家的敏锐、细腻与文学史家的耐心、洞见有机结合在一起。

讲座伊始,李静老师介绍了本次选题的研究缘起。李静老师长期关注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博士期间就开始关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学话语是如何借助文学与文化的力量参与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近几年又将目光延伸至当下互联网文化的语境当中,关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情况,并以科幻史研究为门径进入科幻研究之中。她以洪子诚教授的新书《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为契机和方法展开研究,并总结了这部新书对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其一,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本书明确提出,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十分薄弱,而这正是提升当代文学研究水平时必须开拓的领域,这对于深化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二,本书的价值不仅限于学科范围内,它的“精神气质”并非源自制式化的学术生产,而是更接近于“为历史留痕”的文化记忆书写,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构成过程中的内部分歧,并对此进行了记录、清理与反思。

接着,李静老师从“影响与接受”“革命与‘科学幻想’的起源”“乌托邦与新人的表征”三个部分详细讨论了当代科幻研究的三重世界视野。在第一部分中,李静老师将重审中国当代科幻史的起点追溯至苏联科学幻想小说,并列举了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都从“影响与接受”的层面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建构过程中中苏科幻互动的多元视角,由此可以更加细致深入地理解科幻这一文类的落地过程与文化功能。在具体梳理过程中,李静老师借鉴了《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的策略,一方面立足于扎实的史料整理,尽量符合实证考据的规范;另一方面也在更宽泛的文化意义上,探讨个案背后的社会、理论价值。


IMG_5585


讲座的第二部分,李静老师探讨了“科学幻想小说”为何、如何在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并传播的问题,叩问“起源”之“起源”,将“对所谓苏联源头的文化考古”视作拓深中国科幻研究的必要视野。她借助马蒂亚斯·施瓦茨对苏联“科学幻想”的文类生成与变迁轨迹的梳理,试图说明这一视野的文学史、思想史与文化史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在冷战地缘关系格局下,不断寻求兼具教育性、科学性、娱乐性与文学性的表达形式,这一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失为有待继续研究的“世界性”议题。苏联资源如何被译介、 内化乃至“纯粹化”“均质化”,也构成理解当代中国科幻发展的重要视角。


IMG_5587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静老师正面观察了作为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建构一部分的“科学幻想”的具体内容,考察其跨国生产与传播的过程。随着冷战时期太空竞赛的激烈角逐,苏联科幻现代性的独特内核越发鲜明,并对社会主义阵营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特定的科学幻想,一方面要调动青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一方面要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冷战时期发挥着具象化乌托邦与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职能。郑文光在新中国发表的第一篇科学评论就是对苏联科普作家伊林《人与自然》的评述,他认同正是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产生了自然科学,而这也是共产主义阵营当时共同的科学想象。这种突出科技进步、消灭社会冲突、绝对光明的乌托邦想象模式逐渐巩固与延续,致力于论证现实与未来的合法性。然而,乌托邦在想象中达成之后,革命的激情如何继续,这也正是社会主义阵营共同面对的乌托邦表征难题。


IMG_5595


最后,李静老师提出了两个参照系:一个是王德威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一个是傅朗的《社会主义世界主义:1945年到1965年的中国文学宇宙》。王德威提出“世界中的中国文学”概念,将中国文学放在全球华语流通网络与所谓现代华语语系中考察,释放不同传统和语境当中的华语文学经验。傅朗则提出要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视为世界中的文学,关于世界的文学和给世界的文学,并对“社会主义世界主义”的三个层次进行了界定。通过对两个参照系方法论上的反思和对洪子诚教授文学史书写的思考,李静老师强调了“内部反思”的价值,唯有记录留存内部的真实经验、多重声音和“局内人”的内部反思与历史书写,才足以望向世界、理解人类文明的异同与变奏。

进入互动提问环节,会议直播间的师生纷纷提问,李静老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与回应。主持人李广益老师简短总结后,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将科幻文学研究视为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实践的重要入口,与各位研究者共同探讨了其中的学术增长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彰显了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学术集群“以科幻文学为先导,致力于从科技切入人文议题,开展多元一体的科技人文研究”的宗旨。


撰稿:柏毅恒

审核:李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