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晚,重庆大学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经典阅读与文化素养的提升”在重庆大学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重庆大学中文系、重庆大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勇教授主讲。此次讲座由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主任金浪教授主持,吸引了近百位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金浪教授介绍了刘勇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学术贡献。随后金浪教授指出,经典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层次是中文专业以及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获得学术能力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础,网络知识“碎片化”和海量信息冲击了学生沉心精读经典的专注力,刘勇教授的讲座将围绕经典阅读的当代意义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在今天阅读鲁迅的方法和意义。

随后刘勇教授从“今天为什么要读鲁迅”这个问题入手,切入本次讲座的经典阅读主题,并逐步讲解了理解鲁迅的三个面向:鲁迅不是“新青年”;鲁迅作品的生命体悟;鲁迅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针对第一个面向,刘勇教授认为我们应当充分重视鲁迅作品的巨大成就,全面系统地阅读鲁迅作品、理解鲁迅。从鲁迅的藏书之丰富到今人的阅读之匮乏,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思想理解上的断章取义程度之严重,值得反思和重视。与此相关,当代青年人对其他名家(如茅盾、巴金、老舍等)也存在类似的思想误读。刘勇教授强调我们应认真阅读并思考鲁迅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针对第二个面向,刘勇教授提出《孔乙己》人物塑造的独创之处在于“看客”这一群像的呈现。鲁迅思想中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在《药》《伤逝》等作品中都有深刻体现。小说中心人物的悲剧命运与国民性之内在弱点无法分开。刘勇教授认为鲁迅的作品探讨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关系,尽管有人认为鲁迅过于悲观沉重,但其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第三个面向,刘勇教授强调学校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数量问题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青少年而言,阅读理解鲁迅作品确实面临很多困难。不妨说,鲁迅作品需要“成熟且敏感的读者”。只有通过大量阅读,不断弥补自己的空白,增加阅读思考,才能接近思想家鲁迅的内心世界。

最后,金浪教授对刘勇教授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回应。他指出,刘勇教授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读鲁迅,既“通”且“透”,以生动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述让大家充分认识到阅读鲁迅的当代意义。经典阅读对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影响乃至对整个民族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应在传承鲁迅思想的同时,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刘勇教授的精彩讲座为师生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激发了大家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热爱。

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与名师大家对话交流的学习平台。今后,我院将还将继续举办系列讲座,敬请各位师友关注。


撰稿:傅梦琳
审核:张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