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重庆大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师生克服疫情困难,在线上成功举办了第一期第二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中西之间的‘自然’与‘古雅’”,主要围绕罗钢教授《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的第五至八章内容进行,对王国维的自然观、古雅说的思想脉络以及与常州词派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本次读书会由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主任金浪副教授主持,中心成员阮芸妍老师、石磊老师、斯维老师、张振老师、石绘老师,中文系吴娇老师、罗宇老师和历史系张帆老师,以及中文系的十余名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读书会。
读书会开始,金浪老师简要介绍了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指出“自然”和“古雅”概念在王国维诗学中的重要性,其中蕴含着中西诗学碰撞与交融的丰富内容。随后,中文系2022级硕士研究生林嘉和包嘉仪进行了导读。
林嘉以“中西双重视野下王国维的‘自然观’和‘古雅说’”为题对罗著第五、六章做了导读。她认为第五章重点考察了王国维自然观与西方浪漫主义时代之后流行的三种自然观——原始主义、有机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关系。后者通过各种途径,以彼此交错的方式汇聚到王国维的自然观中,成为了他理论主体,而自然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承载的种种意义则要么遭受压抑,要么被放逐到边缘位置。而第六章则重点分析了王国维“古雅说”不可分割的两种传统:一是以康德、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天才理论,一是以南宋典雅词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词学中尚雅传统。王国维的“古雅说”正是“外来之观念与中国固有之材料”相互结合的产物。然而,由于王国维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缺乏足够认识,导致了王国维以西方天才理论为准绳,对中国古代尚雅的词学传统进行了重新评价与改造,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削足适履的情况。最后,林嘉提出王国维在中西思想传统之间的犹疑和矛盾可以在萨义德“理论的旅行”的意义层面来理解。
林嘉
接下来,包嘉仪围绕王国维与常州词派的关系对罗著第七、八两章做了导读。她认为第七章围绕“阐释的共同体”概念展开:常州词派是一个以中国传统释词手法——“比兴寄托”为基底的“阐释共同体”,通过“引类譬喻”和“美刺比兴”,以达到使词的内容能够摆脱纯粹“艳科”而达到社会历史诠释的目的;王国维因受到叔本华影响,处在常州词派这一“阐释的共同体”之外,他反对限定于特殊历史背景的“忧生念乱”,而赞同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超越历史的“忧生忧世”,追求词表达一种形而上的“普遍意义上的本质的痛苦”。第八章则围绕王国维词话中“词之言长”说法与其“境界说”之间的矛盾展开辨析。如果说“词之言长”延续的是常州词派对词追求“要眇宜修”审美特质的认识的话,那么,这就恰与“境界说”中的“直观”要求相违背,这正是王国维取消这则词话的深层原因,由此也取消了“比兴寄托”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土壤。
在两位同学的文本梳理基础上,斯维老师拈出几个问题进行了展开谈论。首先,斯维老师认为“理论旅行”本就是“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的题中之义,用王国维自己的话说就是“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表面上在使用中国古代诗学术语,但其实是用中国术语对译西方近代美学概念,其中必然涉及理论旅行中的权力关系。他提示大家注意,王国维自己其实是不太支持用中国古语去表达西方新学语,认为“西洋之新名,往往喜以不适当之古语表之”。他对汉语术语的使用常常受“日人之定名”的影响,后者即自江户至明治“经专门数十家之考究,数十年之改正”才确定的“日本所造译西语之汉文”。“自然”也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王国维彼时对德国近代美学的接受其实深受日本中介的影响,比如从江户兰学最初用“自然”翻译“nature”时的系列诠释到王国维所读“田冈君之文集”中《理想与自然》等明治学界诗学论文的脉络,也都可纳入讨论范围。所谓“未染汉人风气”的自然观,对原始、对野蛮的推崇,对不加矫饰、雕琢的文学的认可,在柄谷行人称为明治意识形态来源之一的江户“国学”中已然不少见,其背后包含着日本人构建自身国民精神的政治性。
接着,斯维老师强调王国维的学术和他所处时代又是密切相关的,比如他花很多年致力戏曲研究的目的,便是让“吾中国文学之最不振者”能立于世界文学而无愧色。他指出,在理解王国维的“古雅说”时重点也许并不在于评判王国维在理论上的成败,而是要回到王国维的历史语境中去理解王国维,搞清楚他提出“古雅”的真实意图。优美、宏壮作为“第一形式”的感性判断排斥了实存,这大概是王国维对康德美学有所不满足处。如果说优美、宏壮对应于前面讨论的“自然”,那么,“古雅”则构成了与“自然”的补充:自然是“天才”的、“天上”的, 而“古雅”是历史的、“人间”的,虽然是“非真正之美术品”,但却又深具实践性。斯维老师进而提醒,虽然罗著通过与常州词派的关系考辩指出了王国维词学的特点在于非政治性、反政治性,即他反对那种从政治寄托来解释词的传统做法,但这并不等于说王国维脱离现实、脱离时代,相反,他自始至终都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从来不是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的学者。最后,斯维老师指出,王国维在大变局下的复杂定位和学术选择,可以给我们今天提供诸多启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新讨论王国维的原因所在。
在研讨环节,金浪老师高度肯定了日本中介对于王国维研究的重要性,并就王国维对田冈岭云的接受推荐了其他相关研究。罗宇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介绍了日本和歌集兴起时也存在摆脱汉文化影响建立自己文化诉求的现象,这其实也是王国维所说“摆脱了汉人习气的自然”的表现。也正因如此,日本学界在评价元曲时特别关注其脱离了汉人习气的艺术特质。罗宇老师认为对“自然”概念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中西方文论不同的阐释路径,而这也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启示。张振老师在高度肯定罗著的同时分享了自己的两个困惑:一是王国维诗学的盲点或矛盾是否存在本身的用意?二是本书的用意或者说理论对话对象是什么?吴娇老师从当代海外汉学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对文化间的“误读”常常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阮芸妍老师则认为,我们不仅要看到斯维所说的王国维的知识结构如何形成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罗钢教授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问题。她提醒大家注意罗著在中西思想资源的精彩考辩外还引入了当代批判理论的视野,由此她再次强调了“理论旅行”的重要性。石绘老师简要分析了“自然”概念在东西文论史上的发展脉络,并指出其中模糊处应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批评理论与批评史”研究中心围绕王国维诗学举办的两次读书会,老师和同学们不仅在跨文化视域下加深了对王国维诗学和美学的认识,也收获了对于各自研究的启迪。在这两次读书会的基础上,第三次读书会还将围绕传统的阐释学问题展开研讨,敬请感兴趣的朋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