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晚19:00,重庆大学文字斋讲座第216讲“东亚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在重庆大学A校园声音图书馆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主办,国家级领军人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应邀主讲。讲座由历史学系宁腾飞老师主持,中文系教授李广益、历史学系副教授张华参加与谈,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孙卫国教授从“中国学”与“汉学”的概念区分引入,指出相较于西方粗放的学科分类原则,我国的中国史研究从本土出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随后,他提出东亚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单位,其共同根基源于“五大支柱”——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度与科技文化。古代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天下秩序”,而周边各国通过宗藩关系与中国互动,形成了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交流体系,并在此过程中留下了数量庞大的汉籍,为研究中国和东亚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孙教授继而以域外汉籍为主要线索,回顾了中国史学界对东亚汉文史籍的研究状况,指出中国学者对域外汉籍的关注由来已久,但开发运用较为有限。大体而言,与中国相关的东亚汉籍大致可以分为“观察与见闻”“想象与意象”“吸收与新生”三类。通过这些材料反映出的“他者的眼光”,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中国史。具体来讲,一是补充和完善中国史料与视野的缺陷;二是纠正纠正中国史料与视野的偏差与谬误;三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分支。因此,当前中国史研究需突破“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时代”,这也是21世纪历史研究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在讲座结束后的与谈环节中,李广益教授和张华副教授围绕“儒学在东亚四小龙崛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汉字文化圈的历史遗产能否助力东亚各国突破隔阂”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孙教授认为,儒学在四者发展的过程中有作用,但不是核心;经济腾飞的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制度;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未来本质上和中国的国力相关,并乐观表示:当中国重新回到世界中心,汉字文化圈自然将焕发新生。

本次讲座聚焦于东亚汉籍的新资料和东亚视野的新问题,以此为中心分析了中国史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方法,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们的研究视野与学术眼界。
撰稿 | 庄堉
摄影 | 庄堉
审核 | 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