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Student Activities

书院活动 | 观星者、观世者与读书者:一种生活的回响
日期:2025-10-15 10:40来源: 作者:谭金程

2025年10月12日,由重庆大学学生“文渊阁”读书协会与博雅学院联合主办的“博雅·读书·生活”圆桌系列活动第二期在博雅书院报告厅顺利开展。本次活动以“观星者、观世者与读书者:一种生活的回响”为主题,邀请朱镭博、张译心、王梓亦、白嘉丽、何宇轩等校友嘉宾,围绕《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与《毫无意义的工作》两本著作展开深度对话,共吸引二百余名师生参与。

活动前半程,各位校友结合自身经历与专业积淀,从多元视角解构“无意义工作”的现实困惑,为在场师生奉上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精神盛宴。其中,拥有跨界工作经历的张译心以大众对“无意义工作”的吐槽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现象背后的社会运行逻辑。他指出,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提及的部分看似劳心费神的工作,如弥补系统疏漏的“补位性工作”、传递情感支撑的服务类岗位,实则是当下社会生产组织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隐性支撑,承载着维系系统稳定的重要价值。


朱镭博则以书籍为思想锚点,鲜明提出“哲学应扎根生活困惑”的观点,批判脱离现实的“表演式学问”。他以古罗马作家琉善的讽刺作品为例,指出面对“无意义工作”不必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其间存在诸多灰色地带,需以智慧斡旋谈判,方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现实需求的平衡,树立积极人生态度。

王梓亦将柏拉图“洞穴喻”的哲学思考融入现实解读,强调哲学反思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照亮工作本质的工具——那些看似无意义的任务,实则可成为观察社会运行规律的鲜活样本,助力人们在“坠落”中重建价值,发现“未被看见的意义”。


白嘉丽则是围绕书中提到的“少点工作”、”多娱乐些”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分享。在她看来,当下不少人陷入“工作过载”的困境,将工作填满生活的每一寸缝隙,却忽略了娱乐对精神世界的滋养价值——“少点工作”并非倡导消极怠工,而是拒绝被工作异化,为生活留出喘息与创造的空间;“多娱乐些”也不是盲目放纵,而是通过阅读、艺术、户外运动等优质娱乐方式,唤醒感官感知力与思维活力。

何宇轩结合自身学术研究经历分享感悟,坦言哲学研究中难免遭遇“理论循环”带来的无意义感,但这种阶段性“意义缺失”恰恰是重构价值的起点。他主张,学术工作不应沦为脱离生活的空谈,而应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现意义再生。


嘉宾们的分享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刻共鸣,互动交流环节氛围格外热烈。来自高研院的高同学率先起身,结合自己的体制内工作经历提问:“平时要处理大


量流程化事务,既享受到稳定带来的安全感,又总觉得‘没什么价值感’,想问问怎么在现有框架里打破这种困境,让个人意义和体制要求能兼顾?”针对这个问题,张译心围绕《毫无意义的工作》里的“隐性价值”展开,建议把流程化工作当成“观察体制运行的样本”,从琐事中找规律,做一些小优化来让个人价值落到实地。朱镭博则建议用“意义锚点”打破僵局——做完基础工作后,主动接一些和自己兴趣相关的专项任务,打造一快“体制内的精神自留地”。

紧接着,外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陈同学问到了“高薪高压的互联网岗和清闲稳定的公益岗”选择的困惑。白嘉丽引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中的“自我认知”逻辑,建议通过读书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先想清楚自己更看重“做出成就”还是“享受体验”;何宇轩则给出“小范围验证”的办法,提议通过短期实习试试适配度,还强调要“预留出补充意义感的时间”,才能实现动态平衡。


在经过三小时的交流后,本次的“博雅・读书・生活”圆桌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不仅为师生搭建了思想碰撞的优质平台,更彰显了人文思维在摆脱现实困惑、指引生活选择中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