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调研交流座谈会在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旨在促进川渝地区科幻教育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普教育与科普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重庆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唐斌、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李广益、重庆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谭进、重庆大学科普创新实验室创始执行主任谢磊等领导专家,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重庆科普作家协会、重庆大学博雅学院、重庆大学出版社等各方代表共20余人参与座谈。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党委书记孙江林主持座谈会。

活动分为参观考察与座谈交流两部分。当天下午,与会嘉宾首先参观了重庆大学近代建筑群,深入了解重庆大学的历史底蕴和科技-人文融合的办学特色。随后,座谈会在孙江林书记的主持下正式召开。重庆大学科幻教研基地、重庆大学出版社及科普创新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单位的建设情况,涵盖科幻教育、科普出版、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内容。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广益教授首先发言,对中心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创意写作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进行了介绍。近年来,中心在外促进成渝双城科幻圈兴旺发展,在内营造氛围融洽的师生共同体,在组织学术活动、建设图书品牌、编写科幻教材、开设科幻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1月,“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功入选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名单。未来,中心将通过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广跨地域、跨学科的科幻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扩大社会和国际影响,成就蜚声海内外的科幻重镇。

重庆大学出版社谭进副社长介绍了重大社在科普出版方面的相关情况。在科普出版方面,出版社近年来每年都有相关作品入选省部级优秀作品;在打造优质图书内容基础上,出版社大力策划相关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成功打造两大科普品牌:“科学读书汇”与“饶家院阅读沙龙”。2024年,出版社成功入选重庆市科普基地,对科普出版支持力度更大。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科普创新实验室创始执行主任谢磊介绍了重庆大学科普创新实验室相关情况。以自身的科普工作为例,谢磊着重介绍了微纳米磁流体材料及其应用的科普展现,并提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体产品的具体措施。他认为,展示大学实验室中的先进科学成果,必须找到恰当方法,直观展示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和成年人接受。科普的目的是让受众理解科学家精神和科学逻辑,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吸引受众好奇心和注意力,实现优质原创产品的推广。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代表围绕新时代科普科幻创作、产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展开热烈讨论,就科普资源整合、深耕产业化、跨学科合作、青年人才培养等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最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春法做总结讲话。他指出,在新时代,科普的产业化与社会化面临新考验,需要注入新动能。加强产学研联动,激发公众科学兴趣是破题的关键。为此,必须立足中国科技发展与创新理念,推动科普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科普科幻创作更需紧跟科技前沿,关注科技伦理命题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普作协将进一步发挥桥梁与支持作用,支持各地各类科普平台建设,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本次座谈会不仅是对重庆大学科普科幻领域成果的集中展示,更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与新契机。与会各方一致认为,科普与科幻的协同发展是激发创新活力、培育科学素养的关键路径。重庆大学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的学术深耕、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科普品牌矩阵建设和重庆大学科普创新实验室的成果转化探索,共同勾勒出产学研联动的生动图景。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资源共享与项目协作,通过举办高端学术论坛、联合培养青年人才、策划科普科幻主题品牌活动等方式,共同推动科普、科幻和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撰稿:童博轩
摄影:冀恒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