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news

《千古家书》万曼璐:那些定格在时间和人心里的家书
日期:2024-10-27 18:53来源: 作者:


24A2C

千古家书

博雅“百家讲坛”系列

万曼璐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4年8月


作者简介:

       万曼璐,文学博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曾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重庆市最美女教师”“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千古家书”“古人怎么说话”等系列节目。


百家讲坛制片人 曲新志

我和总编导李锋陪曼璐走进演播室,能听到四处蛇信子一样“嗞嗞”的电流声,绿幕环绕的虚拟演播室,像个巨大空旷的水箱。曼璐老师步入讲台后站定,从二楼导播间向下望去,她显得那么娇小、孤独。几台摄像机的镜头沉默地探向前方。

这是《百家讲坛》的录制现场。

随着导播惯常的一声“三、二、一,开始!”曼璐老师开坛说话,那个娇小孤独、甚至还有些怯弱的身影瞬间变得气场强大起来,导播间里几十个不同景别的屏幕里都撑满了这个强大的气场。随着她情绪的激荡起伏,我们漂泊在她讲述的故事中。

她讲的这个系列,就是《千古家书》。

这些年来,电视节目和书籍出版方面关于家书的题材已经很多了,这些题材大都指向对家风、家训方面的总结和剖析。当然,这也是一种无可厚非的解读方法和审视视角,但我常常忍不住对此有所腹议:总认为由家书而家风而家训的思路太过简单和套路,而简单和套路的可能结果就是:容易忽略了书信作为一种最私密也最见性情的文体特征,漠视了那些跃然纸上的心跳和呼吸,无力见到那些永远被卡在时间里的永恒情感……直到我读到万曼璐老师的《千古家书》的讲稿。

《千古家书》以深情细腻的笔触,生动描摹和复盘了一封封书信的书写场景,这场景里既有历史的纵深,也有写信人和收信人在历史和情感交织的漩涡里的前尘往事。作者强烈的共情和通感能力,使她能够准确捕捉到书信中哪怕细微的情感波纹,也令我们轻易就陷落于写信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千百年前那一缕拂过纸页的微风和叹息,以及,寥落星辰下的浩渺心事。

作者写王献之的书信时刻,以一咏三叹的笔调,将痛失爱人的前因后果写得刀刀见血,也将那种无言的哀痛、无奈的自责、无助的困境写得字字惊心;写潘岳哀悼亡妻的心情故事,那么绵密那么真切,完全颠覆了我对潘岳这个著名的美男子的认知。写文天祥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面对女儿哀告时痛苦的抉择,可以说是锥心泣血,让人如临其境,将戏剧的“二难选择”运用得动人魂魄,掀人脑盖。

因为工作的原因,《千古家书》节目我看了好几遍,书稿又读了两遍。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是透过这些书信,透过书信中的人和故事,我读到了一种高贵。我想,这种高贵不仅仅是写信人自带的光环,更是万曼璐内心深信的一种品格。因为,只有深信,才能看到。

生活中的万曼璐老师,总给人以羞怯、谦和的印象;而她的文字,却呈现出了一种近乎固执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高贵的一种吧。

跟今人“一部手机行天下”有所不同,书信是古人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情感载体。在今天,写信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古典的行为,书信时代已经成为了我们遥远的记忆。而《千古家书》,正是对书信时代的深情回望,是对我们民族集体情感的打捞。

作为一种极具个人化、私密化的写作方式,书信不仅是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分享,也是进行自我梳理、自我表达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封寄出的信都是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每一个人的,这么说,《千古家书》何尝不是万曼璐发给我们的一封信呢?


目录

身无彩凤双飞翼:秦嘉徐淑家书

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家诫》

一往情深深几许:潘岳《悼亡诗》

当时只道是寻常:王献之《奉对帖》

有子贤愚何挂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书信难传万里肠:白居易《寄行简》

忆君心似西江水: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青衫倘有济时心:苏轼《与元老侄孙》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与妹书》

莫怪女儿太唐突:柳如是《与钱谦益书》

回首故园兄妹情:袁枚《祭妹文》

对着月亮想你们:梁启超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