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晚,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第一讲“故事、公式与算法:对科幻小说的计量叙事研究”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幻作家刘洋主讲,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教授李广益主持,重庆大学出版社、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各大高校的近一百名爱好科幻的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正式开始前,主持人李广益老师简要介绍了刘洋老师的科幻创作成就、学术研究方向和成果,以及重庆大学科幻社群在繁荣学术研究、开展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切实成绩和未来展望。近期,在重庆大学出版社鼎力支持下,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始筹建“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学术集群,打造新型学术平台,开展一系列前沿学术活动。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正是重庆大学科幻社群最新动向的重要体现。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对于科幻小说的叙事节奏和叙事结构的计量分析。刘洋老师指出,我们可以对小说的叙事形式作出两种区分,第一是“展示”,即对具有画面感的场景进行叙述,在这种叙事形式中,读者感受到的时间流逝速度与所叙述的事件的时间流逝速度是一致的,常见的“展示”型叙事有:人物的对话,人物的短时性动作等等;第二是“告知”,一般在对概略的特征或事件展开叙述时会采取这种形式,在这种叙事形式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收缩的或跳跃的时间。在一部小说中,作者通过相互间杂地运用“展示”和“告知”叙事,从而控制整个故事节奏。
基于这两种叙事形式各自的特点,刘洋老师构建了一种分辨“展示”和“告知”两种叙事形式的算法,通过这种算法,我们得到文本的叙事条纹图(图1),并类比使用物理学研究中的离散傅里叶变换,从中提取到最大峰值频率ωP和展示度r——它们分别反映了叙事形式的转换频率以及叙事中的展示板块的长度,ωp越小,叙事节奏越慢;r越大,叙事节奏越慢。(图2、图3)。
(图1图片来源:“故事、公式与算法——对科幻小说的计量叙事研究”讲座)
(图2、图3图片来源同上)
刘洋老师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选取了1986年至2017年历届鲁迅文学奖和银河奖代表作品分别作为主流文学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样本,采用上述算法进行对照分析,得出主流文学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最大峰值频率(ωp)-展示度(r)分布图(如图5)。
(图4图片来源同上)
可见,大部分作品——无论是主流文学小说还是科幻小说——的叙事节奏都较为接近,集中分布在上图三角形范围内。但部分主流文学具有极快的叙事节奏,而部分科幻小说则位于图像的另一端。
为了解释这小部分特异作品的分布特点,刘洋老师对这些特例进行了文本细读,结果发现在选取的两部科幻小说特例里,有大量通过对话进行设定呈现的板块,这使得“展示”在这些作品中有着较高的比例,减缓了全文的叙事节奏。刘老师补充说,作者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设定是科幻文学有别于主流文学的一大特征。
随后,刘洋老师分享了叙事结构的计量分析。他以科幻小说《三体2》和侦探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为范例,通过对其关联词频时序图的分析(图6),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叙事主线、逻辑推演、故事高潮、解谜收束等结构性特征。
(图5,图片来源同上)
上图是《三体2》的关联词频时序图,其中文本序列是以500字为一个单位人为划分的,图像上的点颜色越深,代表关键词在该处出现的次数越多。图中,“太空”和“面壁”呈纵向连续分布,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在各板块都高频出现。同时,在图6中,纵坐标1400-1800的范围内图像呈从左上向右下延伸的斜线,表明叙述重心由“面壁”向“钢印”“量子”等关键词转移。
接着,刘洋老师将图像上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得到词频动态关联网络(图7)。
(图6,图片来源同上)
可以看到,在小说中间部分和结尾部分各有一处图像呈“漏斗”状收缩结构,说明这两处叙述重心由多个关键词向一个关键词集中。这种叙事结构刘洋老师称之为“解谜叙事”,即小说在前期营造悬念,将读者注意力转移到多个关键词上,随后谜底一步步揭晓,最终落到一个关键词上。
刘洋老师又对大量文本的平均词频集聚函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解谜峰在推理小说组别的图像上仍然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表明解谜型叙事在推理小说的创作中被广泛使用。
讲演的最后,刘老师简单介绍了他的未来研究方向,并向师生们推荐了重庆大学出版社即将出品的《科幻的未来版图》系列丛书。
讲演结束后是互动提问环节,会议直播间的师生纷纷发言提问,刘洋老师对大家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最后,主持人李广益老师做了简短总结,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的成功举行,不仅是四十二史科幻人文系列讲座的良好开端,彰显了“以严肃的品格和审慎的态度研讨‘科幻’这一概念所统摄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现象;在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深厚历史意识当中,唤醒面向未来和未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学术追求,更标志着整个重庆大学科幻社群在过往成绩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