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3-11-27 | 来源: | 作者:
张旭东院长的讲话: 谢谢诸位领导、同事、同学来一起庆祝这个非常特殊的时刻。 今天很兴奋,我们这个博雅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重大高研院发展的里程碑。高研院是重大为了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而进行的一场努力,通过各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来招揽人才,青年的学者、中年的学者、资深的学者,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打下基础。这些学者到位以后我们马上展开一个教育的工程,也是重庆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大学转型步骤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即真正地开始人文基础教育。博雅学院作为一个本科的教育学院,我觉得无论从高研院的角度还是从重大的角度,都完成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过渡。从今天开始,我们重庆大学可以算作一个名符其实的综合性大学了,除了培养我们的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的人才,我们也在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上、在人的教育和人的培养上、学术的基础上,迈开了第一步。 我们的博雅学院是全中国两所仅有的博雅学院之一,一所大家知道在中山大学,我们是第二所。博雅两个字的意思在英文里是liberal art,各种翻译都有,但它实际上的含义以是以基础的、综合的人文学科为出发点的教育。上课已经一周,大家都可以看到课程的设置和当今中国文科类大学是非常不一样的,核心是所谓的经典阅读,我们所有的课都是围绕着中西人文经典来组织的,我们要学希腊文、古汉语,学拉丁文,学中国西方文化的经典。经典阅读因此是博雅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是经典阅读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教育、人类处境、社会需要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想还是需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不断去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导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探索过程中。 在我的理解中,经典阅读并不仅仅是把一个我们认为经过时间考验的一些“知识”或者经典文本“传授”给大家,这只是经典阅读最基本的含义,更进一步的含义是在仔细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思维。今天的社会都在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创新,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也好、中国的社会也好、中国的文化也好,都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变,从所谓的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整个今天的社会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文化的领域都是在向这个方向转变。在生产领域,对应的是劳动者素质的转变,在教育领域,和这个方向对应的是阅读与思维的质的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我们要从根本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创新也好,竞争也好或者批判也好,大家都知道要独立思考,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但是你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来自哪儿,仅仅是来自一种个人的意见,还是一种个性,还是来自偶然的信息、媒体、舆论的影响?我个人觉得创新和批判恰恰来自于对传统的反复品味,只有在长时段对经典把握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当下的批判性思维,因为独立的的思考必须建立在一种时段的距离感上。 这种距离感,只能通过和一种长远传统的“新”的联系,才能建立起和“自己的当下”的“有意义”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的课程大家可以感觉到,都是比较远离当下的具体问题的。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一来就要读希腊文,我们为什么一来要读《史记》、《汉书》,为什么一来要读荷马史诗等等。这些都有比较深的教育上的考虑,等一会儿甘阳老师会进一步地跟大家来讲这个问题。所以,尽管我们都理解当下意义上的创新、竞争、独立、批判、自由和个性,但是如何把这一系列当代的关键词,把它们植根在一种传统经典的基础性阅读、研究、思考之上,正是博雅教育模式要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教育的探索,同时也是在知识生产上的一种尝试。 很高兴今天我们高研院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教师都来了,我想博雅和高研院的关系就是教学和研究关系的一种十分直观的表现。一方面是高等研究意义上的一种创新,非常基础性的文本阅读和学生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就研究而言,我想讲一下教育和文明、和国家间的关系。各位在座的在今后四年里都会读一些不关心具体问题的经典文本,做一些基础性讨论,但是我想恰恰是这种相对比较独立的、比较平静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一种非常紧要的联系,这联系就在于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传统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 大家知道,今天除了自由、独立、批判、创新、竞争等等关键词,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全球化。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打开了,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来考虑个人和集体的问题,恰恰得考虑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感,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遇到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思考,最终的归属感在哪里,没有这样一种文化根基感的话,在全球化的时代是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混杂性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博雅教育,是和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不但是社会的发展,也是文明复兴——的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以前在启蒙救亡的时代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要已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20世纪以来正面的启蒙救亡传统都弥足珍贵,但是在今天,我们在新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在文化上在制度上,都越来越趋于稳定的时刻,在新的物质和文化的条件下,我觉得要有一种读书的内心的平静,要有一种长期的沉得下来的细致的阅读、细致的思考、细致的讨论,要有对自己思维、趣味、观念、表述与写作能力的严格训练。当然我觉得,这也恰恰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当你们进入社会以后,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活力与借力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要摒弃一种常见的误解,我们不是只去建一个象牙塔,做一些与世无争的事、培养一些精神贵族,其实我们恰恰是在做一个非常切实的工作。 最后,为什么要在重大设立博雅学院?最简单的回答,当然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如今在直辖市的985大学中,重庆市恰好是唯一一座有这样的空间、条件、机遇的城市。大家知道,现在许多一流的985大学,大多是工科大学,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遗产。在今天大家都要向全面性的文化、教育发展,想要有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大家都在走一条变成综合性研究性大学的道路。但这个实践,普遍看法是,大部分的转型都不太成功的,很有名的工科大学,如清华,转型都不是特别成功,原因当然很复杂。重庆大学的举措非常有魄力,而且一上来就做得高端、另辟蹊径,不是盲目跟风的重复建设,而是符合重庆大学的办学风格。重庆的发展初具规模,今天重大的发展也益于重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于沿海,重庆位于内地,这样的发展更具典型性。重庆的城乡比例与全中国的比例大体一致,不像沿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重庆和重大办人文教育,深入到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城乡比例关系、脑力体力劳动关系、初级工业化和高端信息化、创意化的关系,都处在很好地临界点上。因此人文教育在重庆的成功更会有标志性意义。重大能支持基础人文教育,也反映了中国今天的现实,中国的经济、制度和人的努力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支持这种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大如今创办博雅,定位是非常高的。这将不仅仅是期望建成西南地区人文教育的摇篮,所参照的范围不仅仅是全国,更是国际的。为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每天也在切实落实这些工作,也希望大家能充满自信地参与进来。 (本文根据2013年10月11日张旭东教授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开学典礼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 甘阳总监的讲话: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我想今天借这个机会主要给大家交换两点想法,一个是博雅教育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第二个是博雅教育在重庆大学的特殊重要性。 刚才玄易风同学还有几个同学都提到在全国现在只有两个博雅学院,我现在想要强调虽然博雅学院在中国只有两个,但是博雅教育这个理念在中国各个大学都在贯彻。虽然,很多的学校并不叫博雅学院,每个学校的做法也略有不同,但博雅教育这个理念在中国各个大学也是相当的普遍。不光是在中国,包括我们的邻国,包括在美国,最近几年恰恰是博雅教育非常盛行的时代。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亚洲最近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几乎压倒香港大学成为排名第一。新加坡国立大学最近就和耶鲁大学合作,办了一个非常大的博雅学院,就是英文的liberal arts college,上学期他们的副校长兼博雅学院院长专门到中大来找我,第一年他们招生的规模是一百六十人,以后的常规规模是二百四十人,准备和耶鲁大学合办。 包括在日本、在韩国,所有的博雅教育的理念实际上现在反而是更加得到了认同,这个原因很简单,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所谓博雅学院,所谓博雅教育归根结底是在承认一个基本的真理,就是文明是有连续性的,不会因为历史的发展越快,以致文明就可以中断。恰恰因为在这一个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会非常担心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途径,是一个完全失去了人类价值的途径。回归到源头,回归到文明的源头,回归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是博雅教育的核心特点,也就是强调文明的接连性和连续性,承认经典著作、古典著作和文明源头为任何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所在。 但我在这里要强调博雅教育在中国的特别重要性,我们必须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有经典,比方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耶鲁大学合办博雅学院,读什么经典呢?有新加坡的经典吗?还要不要读西方的经典?如果是东亚,那就是中国的经典。我们再说日本,同学们可能不了解,日本经典非常非常晚,如果阅读经典,如果在亚洲找到与古希腊罗马时代差不多而且源头同样老的,日本也要回归经典——读中文,韩国一样读中文。前两个礼拜,韩国一个学者很老远寄来一本书给我,是他整理的十六世纪韩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的材料。这个书拿过来,我不需要学韩语,当然它的所有内容全部都是中文,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作为中国人一定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有经典。 哪怕印度,非常老的文明古国,我们同印度知识分子打交道很多,印度知识分子往往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所谓批判西方殖民主义的姿态。我经常挖苦他们,你们凭什么批判西方殖民主义呢?你们连语言都没有了嘛!除了英语以外你们还有别的语言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的源头,也就是说你们批判西方殖民主义也在西方殖民主义的牢笼里、范围里去批判,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了,没有自己的资源可以去appeal,没有自己的资源可以去依赖。所以一旦要强调博雅教育,一旦强调经典古典文明源头的重要性,中国文明的重要性马上就凸现出来。 严格的说,能够有极大丰富古典经典传统的只有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不是在自吹自擂,并不是我们只是恰好是中国人,我们有这样一个运气,这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保障,都是一个资源。我觉得这恰恰就是在中国要开展博雅教育具有特别重要性所在。中国学生也有特别的责任,你有责任要去把你这个文化文明资源给开发出来,而且能够让全世界人民去分享你的资源。所以这是为什么中国的博雅学院必然要强调综合性的重要性。但是另外一点,中国文明同时有它一个特别好的一点,它是相当开放的。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西方,所以我们看无论是中大的博雅学院,还是重大的博雅学院,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中西文明的对比。在西方文明方面,我们也强调西方文明源头的重要性,特别是古希腊文明。这个源头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就像中国的源头文明对于中国文明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一样。 所以这样的一个博雅学院,目前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我跟美国的很多校长都交流很多,我想他们都很少有这个认识。但是他们美国的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或者是美国比较好的大学的本科生院,他们在做以西方文明、西方经典为中心的博雅教育上很有传统很有经验,但在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要同时能够至少对几个不同文明的文明源头都能下力气,这对于他们也是一个非常新的问题,而且语言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在这一点上,中国学生得天独厚,我们已经有一百多年研究西方文明的积累,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方面相对的普及程度毫无疑问远远高于美国学生、或者任何英国学生甚至欧洲学生阅读中文或者其他任何一个非西方语言的程度。所以中国学生是比较有可能对中西两个源头的博雅教育都同时推进。 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国学生一定要特别的意识到,更加促进这个自觉性,而且我们同时要强调,这里面有些障碍要去克服,尤其因为晚清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曾经对中国的文明传统,对中国的经典古典,都采取全盘批判、全盘推翻、全盘否认的一个状态。这样的心态曾经蔓延统治了一百多年,但是最近几十年,情况却大有好转,几十年前我刚刚推动博雅教育、刚刚推动经典教育的时候,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反对我们读中国传统,现在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五年前,八年前我当时就预言,我说再过几年,如果一个人没头没脑的还像五四时期一样那样痛骂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会和他争论,大家只会认为他是个“白痴”。我相信今天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今天我不需要再跟任何人去争论(argue),去说服他,他如果还敢是五四的那副态度的话,我简单地就把他当做是一个白痴看待,我想大家也会把他这么看待。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时间过得很快,所以今天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使我们可以很认真很正经的很严肃的,而且在一个社会比较好的氛围当中重新去进入我们中国的传统,重新去进入我们的中国经典。而且能在和西方经典、西方民族相对照、共通的情况下去更深地体会,更有趣地体会它的不同,它的微妙,包括它的弱点。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我会特别希望我们博雅的学生要有这样的自觉,现在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学生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巨大的文化财产要珍惜,我们今天实际上是愧对的。因为在前一百年来对整个文化传统基本上是一个践踏的态度,当然这有它的特殊历史性,并不是要去批评或者否决当时他们的态度,那样的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想这是第一个我要说的为什么博雅教育在中国会有它的特别重要性。 第二个,我说在重大的特殊重要性。刚才张旭东老师实际上已经谈到,我仍然还想补充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特别是在52年院系改革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走了一条比较特殊的道路,一个苏联的大学的模式。也就是大学分为两种,一类是综合性大学,这一类非常少,另外绝大多数是理工科大学,以清华为代表,综合性大学以北大、复旦、中山为代表。综合性大学的比例大概只有10%左右,至少85%,甚至有90%是理工科大学。当然这一点不要随便否定,当时有它的特殊的重要性,也就是这样一个举措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最早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是它造成了比较重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大学变成了两类。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单科性的东西,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初,所有的理工科大学都在力图恢复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大学,都作出了很多努力。比方说从前的,我们现在看清华大学,包括我们现在看重庆大学都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和包括50年代、60年代的大学不一样了,它有很多的优越性。但是正如张旭东老师刚才说的,整个情况并不是特别的理想,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应该说是人文社会学科办的比较好的,但是仍然可以说它离一个真正的,比方说和北京大学相比,和复旦大学相比,和中山大学相比,和这样老的综合性大学相比,是明显有不足的。 那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很坦白的说,特别是人文的东西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的,所以仍然时间不够。在此另外一点恰恰也是我们的举措上有可以探讨的地方,假定说这些50年代就开始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大学要去变成一个综合性大学,它如果亦步亦趋的去按照一个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那样一个系一个系去做,那它一定是非常非常慢。打个比方讲,我们不说别的,就说我们重庆大学的近邻四川大学,假定重庆大学要在人文方面,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培养方面,达到四川大学的程度,按照老的办法,一个系一个系地去建,建一个中文系,建一个历史系,再建一个哲学系或者怎样,那比如说20年以后仍然绝对不可能赶上四川大学。它的积累,它的所有的资源、历史都比没法比,人文主要是靠积累的,那如果这样的,而且每一个院系,建一个哲学系孤零零的,建一个中文系孤零零的,建一个历史系孤零零的,每个都按照现在的学科标准去追,那么不但20年甚至50年以后都仍然不太可能,所以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所以重庆大学校领导委托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为重庆大学的文科建设做一些讨论并提出一些方案,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认为不可能也不应该按照这样一个很老套的办法,而且成本非常大,非常的吃力不讨好,我们的建议就是在一开始就要以博雅学院为核心,要用学科整合,学科并和的办法。不要说孤零零建一个中文系,孤零零建一个哲学系,然后又老死不相往来,这样每一个学科都发展的非常慢,而要以博雅学院为核心,以后的文史哲,以后的人文都在博雅学院里面孵化出来。也就是博雅学院的学生,以后同时可能成为文学的,也可能成为哲学的,也可能成为历史的,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科学的。只这样一个方案才有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成本也比较小的方式,有可能一步到位,做到相当好的水平,比方说5年后10年后。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很高兴重庆大学校领导正式接纳了这个方案,并且提出以博雅学院为基地,在10年内建立中国西南地区最好的本科生院。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所谓建立西南最好的本科生院,这是个愿景,我相信大学的支持是到位的,所有老师的投入我相信也是到位的,所以最后,我要和同学们说,最后是要看你们。我想你们需要意识到,重庆大学对你们的期待,你们是博雅学院的首届学生,10年以后,你能为重庆大学做什么贡献,你作为重庆大学首届博雅学生,站出去在任何一个地方上人家都知道是重大博雅学院首届学生。你任何一个人的好坏都会影响学校的声誉,这些还不够,你得主动去想重庆大学,包括中国所有理工科大学转向综合性大学,你是不是做出了贡献。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的学生,那你何必到博雅来。但是进了博雅,你就有你的责任,你就要意识到你们是学校投入了特殊的资源的,然后学校也好、老师也好、社会也好,对你们是抱有特殊的期望的,你们不是普通学生。这个要说清楚,博雅学院是作为精英学院来做,但是我们强调精英学院不是自高自大,而是有更强的责任感,有更强的自觉意识,我相信这大概是所有老师对你们的期望。我会希望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可以看到博雅学院的学生站出来就像是博雅学院的学生,要让重庆大学的老师们,重庆大学的领导们看到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没有白投资,实践证明我们做这个决策是对的。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3年10月11日甘阳教授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开学典礼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 欧可平书记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十月十一号,明天是十二号, 八十四年前的明天,一批学子进驻前面那座大楼,也是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开学典礼,由此造就了树西南之风的重庆大学的诞生。 今天对于重庆大学来讲,也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上午学校举行了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的启动仪式,两方校长签署了重要的文件,我对他们说,这个文件对于两个大学来说,都有历史意义。辛辛那提大学是美国最早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在一百零七年以前培养工程系人才,当时有很多人看不清楚,也不懂这种做法。学校的董事会对当时的校长说:我们可以让你试一年,但是如果一年之后看不到成效,那就请校长自己出钱。然而一年之后,一百年之后,这样的成就却让人们赞叹不已。这就说明,新事物的开始,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风险,重庆大学下决心以这样的方式,改造多年来对工程系人才的培养模式,借用辛辛那提大学的方法,进行一种新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说,这有着历史性的意义。辛辛那提大学的校长也非常地认同这一观点,我们都坚信着,在若干年以后,我们的这种培养模式在环太平洋都会树立起一面新的旗帜。当然,现在美国有三百多所大学都已经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包括麻省,包括康奈尔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全球亦已经有一千多所高校,然而在中国,就仅有重庆大学一所,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决心,我们力图在工程领域里探讨和引进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企业系统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现在,我们正在举行面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的实验基地——博雅学院的成立暨2013级新生的开学典礼。我觉得这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张院长、甘教授也表达了他们对学子们的极大热忱与希望。应该说,这两个项目,这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也是重庆大学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学子需要而积极探求的行动,也是对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26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博雅学子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博雅教育是欧美的高校多年来改革和探索的精髓与成功,博雅以其经典、小规模、高质量而享有盛誉,给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本科教育,当今,国内的许多高校也正在尝试着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北大的元培学院,浙大的竺可桢学院,但是对这些学校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博雅教育才刚刚开始。重庆大学一直秉承着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相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八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的方面,形成了完整的、鲜明的学科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基本形成了理工农、经管法的学科框架,面对未来全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学校综合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教育体系的改革,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符合国情、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高水平的教育道路。因此,学校见机立行,成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又另辟蹊径,在建设基础文科的基础上,再孵化出了博雅学院。立足于融汇欧美经验与中国文化,打破国内其他高校按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基础文科人才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提供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硕博贯通的博雅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培养未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杰出人才,可以说,重庆大学创办博雅学院,既是学校顺应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是学校作出的改革,满足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探讨以理工为主的大学,拓展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直辖市发展相称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一种全新尝试。在1952年之后的重庆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而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要求建立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也正在努力,并且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些成效,也正在寻求更好的模式,因此创办博雅学院。 今年你们是博雅的第一届本科生,在座的博雅学子光荣地成为了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首批实践者。经过深思熟虑,你们放弃了原来录取的专业,把信任留给了博雅,这是一种胆略。我坚信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你们能够时刻坚定自己的选择,勇敢地前行,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与重大博雅的光辉篇章。 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同学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的学业有个明确的规划,从高等教育的层面来说,我们这一块做的不够好,教育不能全是考试,做那几门的功课,不断地做题,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诟病,我们在研究,也在反思。很多国家其实已经做了尝试,美国早在70年代已经开始尝试,英国在80年代初,日本在90年代,德国也做得很早,所以他们培养学生时,将社会的需求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贴得很紧。因此,我想对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志存高远、心怀理想。当今世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有着日趋激烈的碰撞。希望你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牢牢地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像当初你们选择博雅学院一样,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至死不渝。 第二,希望你们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既要勇于应对和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一个人格健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人,又要学会与人相处,做一个营造和谐的人,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思想,吸收新的理论,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维,向实践学习。 第三,希望你们敢为先、敢于担当。你们确实有这个责任,博雅学院给予你们跨学科的知识与学科结构,你们应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我也希望同学们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严谨求实、诚信公正、关爱他人,将重庆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新、求实精的校风通过你们的实际行动传达下去。 最后,我用孟郊劝学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青春需早为,岂能长少年。 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3年10月11日欧可平书记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开学典礼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 “谨始”以正开端 ——博雅学院2013开学典礼发言 唐杰 各位领导来宾,各位老师同学,还有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先贤有言,春秋大义,谨始以正其开端,故“有事则记其始作、无事必书其正月”。 今天,正是我们事业的一个庄严的开始。刚才,我们以影像、揭牌、演讲、颁发证书的方式来共同奠定它在时间中的印记。 这个事业,领导们高瞻远瞩“草创之”,前辈教授们殚精竭虑“讨论之”,诸位同仁老师们“修饰之”,新来的同学们你们“润色之”,以期最后“史书之、礼成之”,方为今日博雅的开学典礼。 很显然,这是一个如此美妙而隆重的开始,在文字斋,在重庆大学,在这个充满着创业的活力和奇迹的城市,令人不得不作着关于未来的激动人心的畅想。 作为教师代表,我们共同的心情,我想真可谓“荣幸之至、忐忑之至”,因为,以“典礼”的方式所标志的必然是一个严肃而慎重的开始。 昨天晚上,学术总监甘阳老师特地找我们这些年轻老师谈话,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寄予厚望,他说:“弟兄们,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一个梦想!” 简单的一句话,让人想起造就了现代中国的那些过去的伟大时代、伟大的英雄们、先知们、前辈学人们,包括我们大学和学科的建立者们,所薪火相传的理想。尤其今天在座的,曾经引领了80年代,启示着我们这些年轻后学们的诸位领导和导师们,感谢诸位引领时代的不懈努力、探索,最终将一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梦想落实在具体的博雅教育的创新实践中,作为对“古今中西之争”这样一个历史处境的一种现实回应。 因此,同学们,无论从何种意义上,博雅教育,都不仅仅是学几句希腊语、通几句文言文那么简单,或者名之曰“精英教育”、“绅士教育”,以至于在媒体话语中那么显白、光鲜,而是承载着我们这个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精神自觉的努力。近看,它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远看则是点燃了复兴古典、打通中西的火种,借以让我们理解现代和现代社会的那些前提,并以回到古典的方式超越它,“回到事实本身”,回到德性教育和追求灵魂的自我完善的正确道路上来。 正是这种独树一帜的理念号召力,已经并且还将不断聚集着来自海内外名校的同仁共同参与这一事业,已经并且不断锻炼着“尊德性、道问学”的良好学术风气。在专业分化越来越遮蔽我们整全的视野,人文学科的“学术生产”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这一平台,汇通中西古今、“讲诵弦歌之音不绝”。能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这一回到古典却又面向未来的实践,不仅仅是荣幸,而简直就是幸福! 各位老师同仁,春秋以“谨始”而正其开端,让我们一起努力,以严格的学术态度、勤恳的工作精神来践行我们今天立下的初衷。期待着四年之后第一届博雅学生毕业时,我们作为老师能够同样充满热情地向学生和领导们汇报工作;同样期待着,当博雅教育这一火种蔚为壮观的时候,将来的人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我们在这里的郑重宣告! 谢谢!
张旭东院长的讲话:
谢谢诸位领导、同事、同学来一起庆祝这个非常特殊的时刻。
今天很兴奋,我们这个博雅学院的成立标志着重大高研院发展的里程碑。高研院是重大为了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而进行的一场努力,通过各个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来招揽人才,青年的学者、中年的学者、资深的学者,为今后的学科发展打下基础。这些学者到位以后我们马上展开一个教育的工程,也是重庆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大学转型步骤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即真正地开始人文基础教育。博雅学院作为一个本科的教育学院,我觉得无论从高研院的角度还是从重大的角度,都完成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过渡。从今天开始,我们重庆大学可以算作一个名符其实的综合性大学了,除了培养我们的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的人才,我们也在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上、在人的教育和人的培养上、学术的基础上,迈开了第一步。
我们的博雅学院是全中国两所仅有的博雅学院之一,一所大家知道在中山大学,我们是第二所。博雅两个字的意思在英文里是liberal art,各种翻译都有,但它实际上的含义以是以基础的、综合的人文学科为出发点的教育。上课已经一周,大家都可以看到课程的设置和当今中国文科类大学是非常不一样的,核心是所谓的经典阅读,我们所有的课都是围绕着中西人文经典来组织的,我们要学希腊文、古汉语,学拉丁文,学中国西方文化的经典。经典阅读因此是博雅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但是经典阅读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教育、人类处境、社会需要到底有什么关系,我想还是需要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不断去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导师和学生都在同一探索过程中。
在我的理解中,经典阅读并不仅仅是把一个我们认为经过时间考验的一些“知识”或者经典文本“传授”给大家,这只是经典阅读最基本的含义,更进一步的含义是在仔细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思维。今天的社会都在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创新,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也好、中国的社会也好、中国的文化也好,都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变,从所谓的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整个今天的社会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文化的领域都是在向这个方向转变。在生产领域,对应的是劳动者素质的转变,在教育领域,和这个方向对应的是阅读与思维的质的转变。而这样的转变,我们要从根本上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创新也好,竞争也好或者批判也好,大家都知道要独立思考,要有批判性的思维,但是你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来自哪儿,仅仅是来自一种个人的意见,还是一种个性,还是来自偶然的信息、媒体、舆论的影响?我个人觉得创新和批判恰恰来自于对传统的反复品味,只有在长时段对经典把握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当下的批判性思维,因为独立的的思考必须建立在一种时段的距离感上。
这种距离感,只能通过和一种长远传统的“新”的联系,才能建立起和“自己的当下”的“有意义”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的课程大家可以感觉到,都是比较远离当下的具体问题的。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一来就要读希腊文,我们为什么一来要读《史记》、《汉书》,为什么一来要读荷马史诗等等。这些都有比较深的教育上的考虑,等一会儿甘阳老师会进一步地跟大家来讲这个问题。所以,尽管我们都理解当下意义上的创新、竞争、独立、批判、自由和个性,但是如何把这一系列当代的关键词,把它们植根在一种传统经典的基础性阅读、研究、思考之上,正是博雅教育模式要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教育的探索,同时也是在知识生产上的一种尝试。
很高兴今天我们高研院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教师都来了,我想博雅和高研院的关系就是教学和研究关系的一种十分直观的表现。一方面是高等研究意义上的一种创新,非常基础性的文本阅读和学生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就研究而言,我想讲一下教育和文明、和国家间的关系。各位在座的在今后四年里都会读一些不关心具体问题的经典文本,做一些基础性讨论,但是我想恰恰是这种相对比较独立的、比较平静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一种非常紧要的联系,这联系就在于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传统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
大家知道,今天除了自由、独立、批判、创新、竞争等等关键词,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全球化。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打开了,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来考虑个人和集体的问题,恰恰得考虑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我们能不能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感,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遇到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思考,最终的归属感在哪里,没有这样一种文化根基感的话,在全球化的时代是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混杂性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博雅教育,是和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不但是社会的发展,也是文明复兴——的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以前在启蒙救亡的时代要“风声雨声声声入耳”,要已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20世纪以来正面的启蒙救亡传统都弥足珍贵,但是在今天,我们在新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在文化上在制度上,都越来越趋于稳定的时刻,在新的物质和文化的条件下,我觉得要有一种读书的内心的平静,要有一种长期的沉得下来的细致的阅读、细致的思考、细致的讨论,要有对自己思维、趣味、观念、表述与写作能力的严格训练。当然我觉得,这也恰恰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当你们进入社会以后,成为整个中国社会的活力与借力所在,在这个意义上,要摒弃一种常见的误解,我们不是只去建一个象牙塔,做一些与世无争的事、培养一些精神贵族,其实我们恰恰是在做一个非常切实的工作。
最后,为什么要在重大设立博雅学院?最简单的回答,当然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如今在直辖市的985大学中,重庆市恰好是唯一一座有这样的空间、条件、机遇的城市。大家知道,现在许多一流的985大学,大多是工科大学,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遗产。在今天大家都要向全面性的文化、教育发展,想要有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大家都在走一条变成综合性研究性大学的道路。但这个实践,普遍看法是,大部分的转型都不太成功的,很有名的工科大学,如清华,转型都不是特别成功,原因当然很复杂。重庆大学的举措非常有魄力,而且一上来就做得高端、另辟蹊径,不是盲目跟风的重复建设,而是符合重庆大学的办学风格。重庆的发展初具规模,今天重大的发展也益于重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同于沿海,重庆位于内地,这样的发展更具典型性。重庆的城乡比例与全中国的比例大体一致,不像沿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重庆和重大办人文教育,深入到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的国情、城乡比例关系、脑力体力劳动关系、初级工业化和高端信息化、创意化的关系,都处在很好地临界点上。因此人文教育在重庆的成功更会有标志性意义。重大能支持基础人文教育,也反映了中国今天的现实,中国的经济、制度和人的努力能够在什么程度上支持这种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大如今创办博雅,定位是非常高的。这将不仅仅是期望建成西南地区人文教育的摇篮,所参照的范围不仅仅是全国,更是国际的。为达成这个目标,我们每天也在切实落实这些工作,也希望大家能充满自信地参与进来。
(本文根据2013年10月11日张旭东教授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开学典礼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
甘阳总监的讲话: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我想今天借这个机会主要给大家交换两点想法,一个是博雅教育在中国的特殊重要性,第二个是博雅教育在重庆大学的特殊重要性。
刚才玄易风同学还有几个同学都提到在全国现在只有两个博雅学院,我现在想要强调虽然博雅学院在中国只有两个,但是博雅教育这个理念在中国各个大学都在贯彻。虽然,很多的学校并不叫博雅学院,每个学校的做法也略有不同,但博雅教育这个理念在中国各个大学也是相当的普遍。不光是在中国,包括我们的邻国,包括在美国,最近几年恰恰是博雅教育非常盛行的时代。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亚洲最近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几乎压倒香港大学成为排名第一。新加坡国立大学最近就和耶鲁大学合作,办了一个非常大的博雅学院,就是英文的liberal arts college,上学期他们的副校长兼博雅学院院长专门到中大来找我,第一年他们招生的规模是一百六十人,以后的常规规模是二百四十人,准备和耶鲁大学合办。
包括在日本、在韩国,所有的博雅教育的理念实际上现在反而是更加得到了认同,这个原因很简单,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所谓博雅学院,所谓博雅教育归根结底是在承认一个基本的真理,就是文明是有连续性的,不会因为历史的发展越快,以致文明就可以中断。恰恰因为在这一个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国家比较有头脑的人都会非常担心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的途径,是一个完全失去了人类价值的途径。回归到源头,回归到文明的源头,回归经典著作的重要性是博雅教育的核心特点,也就是强调文明的接连性和连续性,承认经典著作、古典著作和文明源头为任何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是博雅教育的核心所在。
但我在这里要强调博雅教育在中国的特别重要性,我们必须了解,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有经典,比方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耶鲁大学合办博雅学院,读什么经典呢?有新加坡的经典吗?还要不要读西方的经典?如果是东亚,那就是中国的经典。我们再说日本,同学们可能不了解,日本经典非常非常晚,如果阅读经典,如果在亚洲找到与古希腊罗马时代差不多而且源头同样老的,日本也要回归经典——读中文,韩国一样读中文。前两个礼拜,韩国一个学者很老远寄来一本书给我,是他整理的十六世纪韩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的材料。这个书拿过来,我不需要学韩语,当然它的所有内容全部都是中文,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作为中国人一定要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有经典。
哪怕印度,非常老的文明古国,我们同印度知识分子打交道很多,印度知识分子往往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所谓批判西方殖民主义的姿态。我经常挖苦他们,你们凭什么批判西方殖民主义呢?你们连语言都没有了嘛!除了英语以外你们还有别的语言吗?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的源头,也就是说你们批判西方殖民主义也在西方殖民主义的牢笼里、范围里去批判,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了,没有自己的资源可以去appeal,没有自己的资源可以去依赖。所以一旦要强调博雅教育,一旦强调经典古典文明源头的重要性,中国文明的重要性马上就凸现出来。
严格的说,能够有极大丰富古典经典传统的只有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不是在自吹自擂,并不是我们只是恰好是中国人,我们有这样一个运气,这对于全人类都是一个保障,都是一个资源。我觉得这恰恰就是在中国要开展博雅教育具有特别重要性所在。中国学生也有特别的责任,你有责任要去把你这个文化文明资源给开发出来,而且能够让全世界人民去分享你的资源。所以这是为什么中国的博雅学院必然要强调综合性的重要性。但是另外一点,中国文明同时有它一个特别好的一点,它是相当开放的。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学习西方,所以我们看无论是中大的博雅学院,还是重大的博雅学院,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中西文明的对比。在西方文明方面,我们也强调西方文明源头的重要性,特别是古希腊文明。这个源头对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就像中国的源头文明对于中国文明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一样。
所以这样的一个博雅学院,目前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我跟美国的很多校长都交流很多,我想他们都很少有这个认识。但是他们美国的博雅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或者是美国比较好的大学的本科生院,他们在做以西方文明、西方经典为中心的博雅教育上很有传统很有经验,但在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要同时能够至少对几个不同文明的文明源头都能下力气,这对于他们也是一个非常新的问题,而且语言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在这一点上,中国学生得天独厚,我们已经有一百多年研究西方文明的积累,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方面相对的普及程度毫无疑问远远高于美国学生、或者任何英国学生甚至欧洲学生阅读中文或者其他任何一个非西方语言的程度。所以中国学生是比较有可能对中西两个源头的博雅教育都同时推进。
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国学生一定要特别的意识到,更加促进这个自觉性,而且我们同时要强调,这里面有些障碍要去克服,尤其因为晚清以来的一百多年中国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曾经对中国的文明传统,对中国的经典古典,都采取全盘批判、全盘推翻、全盘否认的一个状态。这样的心态曾经蔓延统治了一百多年,但是最近几十年,情况却大有好转,几十年前我刚刚推动博雅教育、刚刚推动经典教育的时候,仍有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反对我们读中国传统,现在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五年前,八年前我当时就预言,我说再过几年,如果一个人没头没脑的还像五四时期一样那样痛骂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人会和他争论,大家只会认为他是个“白痴”。我相信今天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今天我不需要再跟任何人去争论(argue),去说服他,他如果还敢是五四的那副态度的话,我简单地就把他当做是一个白痴看待,我想大家也会把他这么看待。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时间过得很快,所以今天是一个比较好的时代,使我们可以很认真很正经的很严肃的,而且在一个社会比较好的氛围当中重新去进入我们中国的传统,重新去进入我们的中国经典。而且能在和西方经典、西方民族相对照、共通的情况下去更深地体会,更有趣地体会它的不同,它的微妙,包括它的弱点。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我会特别希望我们博雅的学生要有这样的自觉,现在就是我们中国自己的学生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巨大的文化财产要珍惜,我们今天实际上是愧对的。因为在前一百年来对整个文化传统基本上是一个践踏的态度,当然这有它的特殊历史性,并不是要去批评或者否决当时他们的态度,那样的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想这是第一个我要说的为什么博雅教育在中国会有它的特别重要性。
第二个,我说在重大的特殊重要性。刚才张旭东老师实际上已经谈到,我仍然还想补充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特别是在52年院系改革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走了一条比较特殊的道路,一个苏联的大学的模式。也就是大学分为两种,一类是综合性大学,这一类非常少,另外绝大多数是理工科大学,以清华为代表,综合性大学以北大、复旦、中山为代表。综合性大学的比例大概只有10%左右,至少85%,甚至有90%是理工科大学。当然这一点不要随便否定,当时有它的特殊的重要性,也就是这样一个举措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最早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是它造成了比较重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大学变成了两类。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单科性的东西,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初,所有的理工科大学都在力图恢复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大学,都作出了很多努力。比方说从前的,我们现在看清华大学,包括我们现在看重庆大学都和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和包括50年代、60年代的大学不一样了,它有很多的优越性。但是正如张旭东老师刚才说的,整个情况并不是特别的理想,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应该说是人文社会学科办的比较好的,但是仍然可以说它离一个真正的,比方说和北京大学相比,和复旦大学相比,和中山大学相比,和这样老的综合性大学相比,是明显有不足的。
那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很坦白的说,特别是人文的东西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的,所以仍然时间不够。在此另外一点恰恰也是我们的举措上有可以探讨的地方,假定说这些50年代就开始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大学要去变成一个综合性大学,它如果亦步亦趋的去按照一个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那样一个系一个系去做,那它一定是非常非常慢。打个比方讲,我们不说别的,就说我们重庆大学的近邻四川大学,假定重庆大学要在人文方面,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培养方面,达到四川大学的程度,按照老的办法,一个系一个系地去建,建一个中文系,建一个历史系,再建一个哲学系或者怎样,那比如说20年以后仍然绝对不可能赶上四川大学。它的积累,它的所有的资源、历史都比没法比,人文主要是靠积累的,那如果这样的,而且每一个院系,建一个哲学系孤零零的,建一个中文系孤零零的,建一个历史系孤零零的,每个都按照现在的学科标准去追,那么不但20年甚至50年以后都仍然不太可能,所以必须要想别的办法。
所以重庆大学校领导委托人文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为重庆大学的文科建设做一些讨论并提出一些方案,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认为不可能也不应该按照这样一个很老套的办法,而且成本非常大,非常的吃力不讨好,我们的建议就是在一开始就要以博雅学院为核心,要用学科整合,学科并和的办法。不要说孤零零建一个中文系,孤零零建一个哲学系,然后又老死不相往来,这样每一个学科都发展的非常慢,而要以博雅学院为核心,以后的文史哲,以后的人文都在博雅学院里面孵化出来。也就是博雅学院的学生,以后同时可能成为文学的,也可能成为哲学的,也可能成为历史的,甚至有可能成为社会科学的。只这样一个方案才有可能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成本也比较小的方式,有可能一步到位,做到相当好的水平,比方说5年后10年后。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很高兴重庆大学校领导正式接纳了这个方案,并且提出以博雅学院为基地,在10年内建立中国西南地区最好的本科生院。
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所谓建立西南最好的本科生院,这是个愿景,我相信大学的支持是到位的,所有老师的投入我相信也是到位的,所以最后,我要和同学们说,最后是要看你们。我想你们需要意识到,重庆大学对你们的期待,你们是博雅学院的首届学生,10年以后,你能为重庆大学做什么贡献,你作为重庆大学首届博雅学生,站出去在任何一个地方上人家都知道是重大博雅学院首届学生。你任何一个人的好坏都会影响学校的声誉,这些还不够,你得主动去想重庆大学,包括中国所有理工科大学转向综合性大学,你是不是做出了贡献。如果你只是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的学生,那你何必到博雅来。但是进了博雅,你就有你的责任,你就要意识到你们是学校投入了特殊的资源的,然后学校也好、老师也好、社会也好,对你们是抱有特殊的期望的,你们不是普通学生。这个要说清楚,博雅学院是作为精英学院来做,但是我们强调精英学院不是自高自大,而是有更强的责任感,有更强的自觉意识,我相信这大概是所有老师对你们的期望。我会希望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可以看到博雅学院的学生站出来就像是博雅学院的学生,要让重庆大学的老师们,重庆大学的领导们看到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没有白投资,实践证明我们做这个决策是对的。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3年10月11日甘阳教授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开学典礼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
欧可平书记的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是十月十一号,明天是十二号, 八十四年前的明天,一批学子进驻前面那座大楼,也是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的开学典礼,由此造就了树西南之风的重庆大学的诞生。
今天对于重庆大学来讲,也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上午学校举行了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项目的启动仪式,两方校长签署了重要的文件,我对他们说,这个文件对于两个大学来说,都有历史意义。辛辛那提大学是美国最早以产学结合的方式在一百零七年以前培养工程系人才,当时有很多人看不清楚,也不懂这种做法。学校的董事会对当时的校长说:我们可以让你试一年,但是如果一年之后看不到成效,那就请校长自己出钱。然而一年之后,一百年之后,这样的成就却让人们赞叹不已。这就说明,新事物的开始,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风险,重庆大学下决心以这样的方式,改造多年来对工程系人才的培养模式,借用辛辛那提大学的方法,进行一种新的联合培养模式,可以说,这有着历史性的意义。辛辛那提大学的校长也非常地认同这一观点,我们都坚信着,在若干年以后,我们的这种培养模式在环太平洋都会树立起一面新的旗帜。当然,现在美国有三百多所大学都已经采用这种培养模式,包括麻省,包括康奈尔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全球亦已经有一千多所高校,然而在中国,就仅有重庆大学一所,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的决心,我们力图在工程领域里探讨和引进国外优秀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企业系统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现在,我们正在举行面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的实验基地——博雅学院的成立暨2013级新生的开学典礼。我觉得这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刚才张院长、甘教授也表达了他们对学子们的极大热忱与希望。应该说,这两个项目,这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也是重庆大学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学子需要而积极探求的行动,也是对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向26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博雅学子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博雅教育是欧美的高校多年来改革和探索的精髓与成功,博雅以其经典、小规模、高质量而享有盛誉,给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本科教育,当今,国内的许多高校也正在尝试着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北大的元培学院,浙大的竺可桢学院,但是对这些学校来说,真正意义上的博雅教育才刚刚开始。重庆大学一直秉承着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相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弘扬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八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特别是在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关的方面,形成了完整的、鲜明的学科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也基本形成了理工农、经管法的学科框架,面对未来全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学校综合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教育体系的改革,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校情、符合国情、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的高水平的教育道路。因此,学校见机立行,成立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又另辟蹊径,在建设基础文科的基础上,再孵化出了博雅学院。立足于融汇欧美经验与中国文化,打破国内其他高校按专业培养体系培养基础文科人才的传统模式,为学生提供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硕博贯通的博雅教育,通过跨学科的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培养未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杰出人才,可以说,重庆大学创办博雅学院,既是学校顺应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是学校作出的改革,满足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探讨以理工为主的大学,拓展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直辖市发展相称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一种全新尝试。在1952年之后的重庆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而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要求建立一所真正的综合性大学,我们也正在努力,并且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些成效,也正在寻求更好的模式,因此创办博雅学院。
今年你们是博雅的第一届本科生,在座的博雅学子光荣地成为了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首批实践者。经过深思熟虑,你们放弃了原来录取的专业,把信任留给了博雅,这是一种胆略。我坚信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你们能够时刻坚定自己的选择,勇敢地前行,追逐梦想,书写属于自己与重大博雅的光辉篇章。
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同学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对自己的学业有个明确的规划,从高等教育的层面来说,我们这一块做的不够好,教育不能全是考试,做那几门的功课,不断地做题,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的诟病,我们在研究,也在反思。很多国家其实已经做了尝试,美国早在70年代已经开始尝试,英国在80年代初,日本在90年代,德国也做得很早,所以他们培养学生时,将社会的需求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贴得很紧。因此,我想对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你们志存高远、心怀理想。当今世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有着日趋激烈的碰撞。希望你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牢牢地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就像当初你们选择博雅学院一样,坚持自己的人生信仰,至死不渝。
第二,希望你们尽快地融入新的环境,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既要勇于应对和处理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一个人格健全、与环境友好相处的人,又要学会与人相处,做一个营造和谐的人,要勇于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思想,吸收新的理论,不断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思维,向实践学习。
第三,希望你们敢为先、敢于担当。你们确实有这个责任,博雅学院给予你们跨学科的知识与学科结构,你们应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我也希望同学们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当、严谨求实、诚信公正、关爱他人,将重庆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求知、求新、求实精的校风通过你们的实际行动传达下去。
最后,我用孟郊劝学的一句话与同学们共勉:青春需早为,岂能长少年。
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2013年10月11日欧可平书记在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开学典礼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未经演讲人审阅。)
“谨始”以正开端
——博雅学院2013开学典礼发言
唐杰
各位领导来宾,各位老师同学,还有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先贤有言,春秋大义,谨始以正其开端,故“有事则记其始作、无事必书其正月”。
今天,正是我们事业的一个庄严的开始。刚才,我们以影像、揭牌、演讲、颁发证书的方式来共同奠定它在时间中的印记。
这个事业,领导们高瞻远瞩“草创之”,前辈教授们殚精竭虑“讨论之”,诸位同仁老师们“修饰之”,新来的同学们你们“润色之”,以期最后“史书之、礼成之”,方为今日博雅的开学典礼。
很显然,这是一个如此美妙而隆重的开始,在文字斋,在重庆大学,在这个充满着创业的活力和奇迹的城市,令人不得不作着关于未来的激动人心的畅想。
作为教师代表,我们共同的心情,我想真可谓“荣幸之至、忐忑之至”,因为,以“典礼”的方式所标志的必然是一个严肃而慎重的开始。
昨天晚上,学术总监甘阳老师特地找我们这些年轻老师谈话,语重心长地对我们寄予厚望,他说:“弟兄们,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一个梦想!”
简单的一句话,让人想起造就了现代中国的那些过去的伟大时代、伟大的英雄们、先知们、前辈学人们,包括我们大学和学科的建立者们,所薪火相传的理想。尤其今天在座的,曾经引领了80年代,启示着我们这些年轻后学们的诸位领导和导师们,感谢诸位引领时代的不懈努力、探索,最终将一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梦想落实在具体的博雅教育的创新实践中,作为对“古今中西之争”这样一个历史处境的一种现实回应。
因此,同学们,无论从何种意义上,博雅教育,都不仅仅是学几句希腊语、通几句文言文那么简单,或者名之曰“精英教育”、“绅士教育”,以至于在媒体话语中那么显白、光鲜,而是承载着我们这个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精神自觉的努力。近看,它是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远看则是点燃了复兴古典、打通中西的火种,借以让我们理解现代和现代社会的那些前提,并以回到古典的方式超越它,“回到事实本身”,回到德性教育和追求灵魂的自我完善的正确道路上来。
正是这种独树一帜的理念号召力,已经并且还将不断聚集着来自海内外名校的同仁共同参与这一事业,已经并且不断锻炼着“尊德性、道问学”的良好学术风气。在专业分化越来越遮蔽我们整全的视野,人文学科的“学术生产”越来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的这一平台,汇通中西古今、“讲诵弦歌之音不绝”。能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这一回到古典却又面向未来的实践,不仅仅是荣幸,而简直就是幸福!
各位老师同仁,春秋以“谨始”而正其开端,让我们一起努力,以严格的学术态度、勤恳的工作精神来践行我们今天立下的初衷。期待着四年之后第一届博雅学生毕业时,我们作为老师能够同样充满热情地向学生和领导们汇报工作;同样期待着,当博雅教育这一火种蔚为壮观的时候,将来的人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我们在这里的郑重宣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