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4-12 | 来源: | 作者:
由复旦大学全国通识教育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于2018年4月5日在复旦大学顺利落下帷幕。此次大赛共收集30余所高校400多篇投稿,经初赛、复赛两轮评选和线上投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11所高校的40余名学生成功入围决赛,其中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5名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经过重重晋级进入决赛,于2018年4月5日-4月7日赴复旦大学进行现场论文答辩与交流。担任本次决赛评委的是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哲学学院、出土文献中心、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不同院系机构的七位教授。 (一等奖获奖选手) (二等奖获奖选手) (三等奖获奖选手) (大赛合影) “卿云杯”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决赛包括开幕式及论文答辩分享会和通识教育讲座交流会两部分。决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向参赛同学介绍了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4月5日的决赛分上午、下午两个半场进行,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学子分别就论文的内容、框架及思想和情怀进行展示。第二个环节是评委对参赛论文进行点评或提问,参赛同学均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第三个环节是评委综合考虑论文质量与现场报告水平,并给出最终成绩。4月6日-7日,分别举办了王鸿飞教授的“自由而无用的化学”、姜鹏副教授的“如何走进史学经典:以《资治通鉴》为例”、张汝伦教授的“古人论学”和陈思和教授的“人文教育的意义”四场讲座,使参赛学生对于通识教育与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 本次比赛共设置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与若干个优秀论文奖,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入围决赛的5名本科生从众多文科强校优秀学子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现了能力与实力,斩获佳绩。2015级石艺璿喜获一等奖,2016级潘偲毓斩获二等奖,2015级邓连冲、2016级刘才碧获得三等奖,2016级郑桐获得优秀论文奖。 近年来博雅学院为学生提供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的教育。通过跨学科地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未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本次复旦大学“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显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果。
由复旦大学全国通识教育中心举办的第一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于2018年4月5日在复旦大学顺利落下帷幕。此次大赛共收集30余所高校400多篇投稿,经初赛、复赛两轮评选和线上投票,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11所高校的40余名学生成功入围决赛,其中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5名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经过重重晋级进入决赛,于2018年4月5日-4月7日赴复旦大学进行现场论文答辩与交流。担任本次决赛评委的是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哲学学院、出土文献中心、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不同院系机构的七位教授。
(一等奖获奖选手)
(二等奖获奖选手)
(三等奖获奖选手)
(大赛合影)
“卿云杯”通识课程论文大赛决赛包括开幕式及论文答辩分享会和通识教育讲座交流会两部分。决赛开幕式上,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向参赛同学介绍了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4月5日的决赛分上午、下午两个半场进行,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学子分别就论文的内容、框架及思想和情怀进行展示。第二个环节是评委对参赛论文进行点评或提问,参赛同学均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第三个环节是评委综合考虑论文质量与现场报告水平,并给出最终成绩。4月6日-7日,分别举办了王鸿飞教授的“自由而无用的化学”、姜鹏副教授的“如何走进史学经典:以《资治通鉴》为例”、张汝伦教授的“古人论学”和陈思和教授的“人文教育的意义”四场讲座,使参赛学生对于通识教育与学术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思考。
本次比赛共设置3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与若干个优秀论文奖,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入围决赛的5名本科生从众多文科强校优秀学子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展现了能力与实力,斩获佳绩。2015级石艺璿喜获一等奖,2016级潘偲毓斩获二等奖,2015级邓连冲、2016级刘才碧获得三等奖,2016级郑桐获得优秀论文奖。
近年来博雅学院为学生提供中西贯通,文史哲、政经法贯通的教育。通过跨学科地组织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未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本次复旦大学“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大赛显现了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