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3-16 | 来源: | 作者:
访问时间:2015年9月——2016年8月 教育背景 博士 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 2000 硕士 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现代语言系, 1991 学士 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 1986 从业经验 1.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文学院助理教授, 2007-2014 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文学院访问助理教授, 2005-2007 3, 贝茨学院德俄及东亚系中国文学助理教授, 2001-2005 4. 洛杉矶、戴维斯、圣地亚哥、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文学讲师, 2000-2001 5. 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助教, 1986-1989 学术出版物 书稿: 1. Love in the Time of Semicolonialism: Spoken Drama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contracted, under review). 《半殖民地时期的爱情: 话剧与中国现代文化》 (莱顿和波士顿: 布烈尔出版公司), 已签约完稿,同行审稿中。 本书试图提出一套探索性的半殖民地文化理论, 凭借针对民国话剧主要作品的阅读, 来说明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迥异于后殖民主义现代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一般特征。 文稿 1. “Mei Lanfang: Facial Signature and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Opera Film,” in Chinese Stars and Stardom, 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har,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69-85. “梅兰芳: 戏曲片的面部造型和社会介入,” 见《华语电影明星》, 张英进, 胡敏娜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本文为《半殖民地偶像构造》电影传播章中的一部分。 2. “A Chinese Ghost Story: Ghostly Counsel and Innocent Man,” in Chinese Films in Focus II, Chris Berry, ed. (London, Engla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8), 56-63. “倩女幽魂: 鬼计算遭遇天真男,” 见Chris Berry 主编 《聚焦中国电影II》 (伦敦: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社, 2008), 56-63。本文为Chris Berry 主编: 《聚焦中国电影: 新解25篇》 (伦敦: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社, 2003), 29-46的再版。 3. “Crossdressed Nation: Mei Lanfang and the Clothing of Modern Chinese Men,” in Embodied Modernities: Corpo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s, Larissa Heinrich and Fran Martin, ed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79-97. “易服之国: 梅兰芳与现代中国男子服装,” 见Larissa Heinrich 和Fran Martin主编《人体现代性: 躯干、 再现、和中国文化》 (火奴鲁鲁: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06), 79-97。本文为《半殖民地偶 像构造》的衣冠政治章中的一部分。 4. “English Idiom and Republican China: Repatriated Subject in Wong-Quincey’s Chinese Hunter,” in World Englishes, Kinsley Bolton and Q. S. Tong, ed., 21:2 (Oxford: Blackwell, 2002), 291-304. “民国好英文: 归国学人王文显之《中国猎人》,” 见Kinsley Bolton 和Q. S. Tong主编《世界英语》 (牛津: 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 2002), 291-304。本文为《世变经眼录》国内地貌章的一部分。 5. “Travel and Translation: An Aspect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ty 1862-1926,” in China in a Polycentric World: Essays i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ingjin Zhang, 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3-151. “游历与翻译: 中国文化现代性中的一个元素, 1862-1926,” 见张英进主编《多中心世界中的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98), 133-151。本文为《世变经眼录》引论 章的一部分。 6. “Beijing Opera,” in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Wang Ke-wen, ed.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8), 24-26. “京剧,” 见Wang Ke-wen主编《现代中国:一部有关历史、文化和国家主义的百科全书》(纽约和伦敦: 嘉兰出版公司, 1998) , 24-26。 7. “批评与抒情论郭沫若早期诗作中的自我问题,” 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王晓明编辑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卷2, 1-16; 另见 《今天》, 卷23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71-84. 8. “社会与文化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见《学人》, 卷6 (北京:学人出版社1994), 475-487。 9. “语言, 方法, 问题: 关于如何重新想象历史的讨论,” 与李陀刘禾孟悦唐小兵张旭东, 见《再解读》, 唐小兵编著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207-288。 10. “先锋主义文学与先锋主与批评,”见《今天》,卷20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218-224。 11. “理论与历史: 伯克利 ‘东方主义之后: 全球文化批评中的东亚’研讨会述评,” 见《今天》, 卷18 (香 港, 1992), 241-249。 书评 1. Review of Reading the Right Text: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Chen Xiaomei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04, http://u.osu.edu/mclc/book- reviews/reading-the-right-text/ 陈小眉主编《中国当代话剧集》, 见《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期刊, 2004, 网址: http://u.osu.edu/mclc/book-reviews/reading-the-right-text/ 2. “Review of Chinese Femininities, Chinese Masculinities (Susan Brownell and Jeffrey Wasserstrom, eds.),” The Journal Asian Studies, May, 2003, 576-577. Susan Brownell 和 Jeffrey Wasserstrom 主编《中国女性、中国男性》, 见《亚洲研究》期刊,2003 年5月, 576-577。 翻译 1. “人工与启蒙从社会生物学到生物社会体,” 译自 Paul Rabinow: “Artificiality and Enlightenment: From Social Biology to Biosociality,” 见《视界》, 卷 4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72-85.
访问时间:2015年9月——2016年8月
教育背景
博士 伯克利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 2000
硕士 巴尔的摩马里兰大学现代语言系, 1991
学士 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 1986
从业经验
1.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文学院助理教授, 2007-2014
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文学院访问助理教授, 2005-2007
3, 贝茨学院德俄及东亚系中国文学助理教授, 2001-2005
4. 洛杉矶、戴维斯、圣地亚哥、伯克利加州大学中国文学讲师, 2000-2001
5. 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助教, 1986-1989
学术出版物
书稿:
1. Love in the Time of Semicolonialism: Spoken Drama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contracted, under review).
《半殖民地时期的爱情: 话剧与中国现代文化》 (莱顿和波士顿: 布烈尔出版公司), 已签约完稿,同行审稿中。
本书试图提出一套探索性的半殖民地文化理论, 凭借针对民国话剧主要作品的阅读, 来说明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化迥异于后殖民主义现代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一般特征。
文稿
1. “Mei Lanfang: Facial Signature and Politic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Opera Film,” in Chinese Stars
and Stardom, Yingjin Zhang and Mary Farquhar,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69-85.
“梅兰芳: 戏曲片的面部造型和社会介入,” 见《华语电影明星》, 张英进, 胡敏娜主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本文为《半殖民地偶像构造》电影传播章中的一部分。
2. “A Chinese Ghost Story: Ghostly Counsel and Innocent Man,” in Chinese Films in Focus II, Chris
Berry, ed. (London, England: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008), 56-63.
“倩女幽魂: 鬼计算遭遇天真男,” 见Chris Berry 主编 《聚焦中国电影II》 (伦敦: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社, 2008), 56-63。本文为Chris Berry 主编: 《聚焦中国电影: 新解25篇》 (伦敦: 英国电影学院出版社, 2003), 29-46的再版。
3. “Crossdressed Nation: Mei Lanfang and the Clothing of Modern Chinese Men,” in Embodied
Modernities: Corporeality, Represent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s, Larissa Heinrich and Fran Martin,
ed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 79-97.
“易服之国: 梅兰芳与现代中国男子服装,” 见Larissa Heinrich 和Fran Martin主编《人体现代性:
躯干、 再现、和中国文化》 (火奴鲁鲁: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06), 79-97。本文为《半殖民地偶
像构造》的衣冠政治章中的一部分。
4. “English Idiom and Republican China: Repatriated Subject in Wong-Quincey’s Chinese Hunter,” in
World Englishes, Kinsley Bolton and Q. S. Tong, ed., 21:2 (Oxford: Blackwell, 2002), 291-304.
“民国好英文: 归国学人王文显之《中国猎人》,” 见Kinsley Bolton 和Q. S. Tong主编《世界英语》
(牛津: 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 2002), 291-304。本文为《世变经眼录》国内地貌章的一部分。
5. “Travel and Translation: An Aspect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ty 1862-1926,” in China in a
Polycentric World: Essays in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Yingjin Zhang, 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3-151.
“游历与翻译: 中国文化现代性中的一个元素, 1862-1926,” 见张英进主编《多中心世界中的中国:
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98), 133-151。本文为《世变经眼录》引论
章的一部分。
6. “Beijing Opera,” in Modern China: An Encyclopedia of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ism, Wang Ke-wen, ed. (New York and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8), 24-26.
“京剧,” 见Wang Ke-wen主编《现代中国:一部有关历史、文化和国家主义的百科全书》(纽约和伦敦: 嘉兰出版公司, 1998) , 24-26。
7. “批评与抒情论郭沫若早期诗作中的自我问题,” 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王晓明编辑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7), 卷2, 1-16; 另见 《今天》, 卷23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71-84.
8. “社会与文化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 见《学人》, 卷6 (北京:学人出版社1994), 475-487。
9. “语言, 方法, 问题: 关于如何重新想象历史的讨论,” 与李陀刘禾孟悦唐小兵张旭东, 见《再解读》, 唐小兵编著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207-288。
10. “先锋主义文学与先锋主与批评,”见《今天》,卷20 (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 218-224。
11. “理论与历史: 伯克利 ‘东方主义之后: 全球文化批评中的东亚’研讨会述评,” 见《今天》, 卷18 (香
港, 1992), 241-249。
书评
1. Review of Reading the Right Text: 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Drama
(Chen Xiaomei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04,
http://u.osu.edu/mclc/book- reviews/reading-the-right-text/
陈小眉主编《中国当代话剧集》, 见《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期刊, 2004, 网址:
http://u.osu.edu/mclc/book-reviews/reading-the-right-text/
2. “Review of Chinese Femininities, Chinese Masculinities (Susan Brownell and Jeffrey
Wasserstrom, eds.),” The Journal Asian Studies, May, 2003, 576-577.
Susan Brownell 和 Jeffrey Wasserstrom 主编《中国女性、中国男性》, 见《亚洲研究》期刊,2003
年5月, 576-577。
翻译
1. “人工与启蒙从社会生物学到生物社会体,” 译自 Paul Rabinow: “Artificiality and Enlightenment:
From Social Biology to Biosociality,” 见《视界》, 卷 4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72-85.